社论丨科创板监管者必须拥有更强大的执法能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9-04-13 07:00

监管者要有能力捍卫信息披露制度,打击欺诈发行、虚假信息、概念炒作等,践行市场化、法治化理念。

自一个月前科创板发行审核系统开始正式接收发行人递交的发行上市申请文件至今,已有近60家企业得到受理或问询,交易所的效率与专业程度受到好评。但市场和媒体研究相关公司发现一些受理企业质量不佳,多家企业按募资资金倒算的隐含市盈率超过100倍,估值过高。

对于即将诞生的科创板,各界都希望能够成功启动和运行。所谓成功不是热火朝天的投机炒作,而是制度创新有效执行,市场稳定运行。因此,不管是企业,还是投资者,都应该理性对待。申请企业需要公开透明而不要心存侥幸有隐瞒或欺诈行为,投资者也要有风险意识,而不是赌博心态。避免一项新的制度创新成为部分人敛财的平台。

从大的环境看,以创业为导向的新经济热潮正在褪去。主要是过去几年互联网创业缺乏盈利模式,估值存在巨大泡沫,烧钱速度过快。再加上中国去年开始金融收缩,导致风险资本大幅减少。去年一些互联网公司融资困难,不得不降低估值上市融资。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市场红利正在消退,即使是互联网巨头也开始控制成本。

因此,当前中国没有1990年代产生纳斯达克泡沫的宏观环境,比如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奇迹以及个人电脑普及、互联网爆发的技术革命。与此同时,过去几年创业潮与互联网泡沫也已经消退,强调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这种虚实转换意味着科创板的上市申请企业可能更多地来自非互联网领域的新兴产业。

但是,资本市场存在很多不良的文化,并不一定能在一个新的市场立即消除,这是我们必须警惕的。首先,一些上市公司喜欢炒作概念、关联交易、虚假业务、财务造假等。比如在新经济领域,乐视网就是一个典型,各种眼花缭乱的概念、交易,最终让所有投资者受伤。近日,交易所已经连续质询华大基因。大量上市公司渲染科技概念,实为炒作。

信息披露制度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制度基石,必须依法对信息披露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打击,保障广大投资者知情权。但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加强媒体监督。现在交易所以及监管部门开始强化信息披露执法。如果再加强媒体对数千家公司的监督,那就能进一步降低企业违法的可能。

科创板是为中小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融资的平台,而不是某些资金套利的市场。它是服务于企业自身业务发展的资金需求,而不是股东发财的欲望。长期以来,大量公司包装上市,有些资金突击入股,然后高位减持。

宣布推出科创板后,有些中介机构、投机资本开始大量搜集项目,火线入股,试图包装上市,哄抬股价,大发横财,将科创板当作割韭菜的场所。针对这种熟悉的套路,上交所已经出台政策,要求申报前6个月新增的股东锁定期为三年,原则上要求科创板发行人在申报前清理对赌协议,等等。这大大提高了相关资本投机的成本。

当前,舆论对申请科创板上市的公司给予过高的期待,希望出现下一个阿里巴巴、腾讯或者某个拥有全球技术竞争力的独角兽。这种愿望是美好的,但是在科创板上市的都是成长性的中小科技企业,它们当中很有可能会产生几家强大的企业,但不会是现在。因此,投资者应该摆正心态,中小型科技公司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参与科创板是一项高风险的投资行为。

因此,我们必须对科创板上市公司抱有更大的包容性,它不能像主板上市公司那样,对资产、盈利等没有严格要求。实行注册制的科创板门槛更低,交易所和监管部门只负责审查公司是否符合要求、信披质量是否合格,而不是为投资者遴选“没有风险”的项目,更不会打包票具有很高的成长性。

现在,最大的挑战是申请公司、中介机构、各类投资者还没有真正有准备接受一个注册制的市场,对退市等风险也没有足够认识。对于监管者而言,是否有能力捍卫信息披露制度,打击欺诈发行、虚假信息、概念炒作等,践行市场化、法治化理念,是巨大的挑战。应当说,对于监管者与所有市场主体而言,科创板是与当前市场完全不同的一种文化,既有更多自由,也有更多约束,具有高风险、高活力的特征。为了避免科创板被传统的证券市场文化“带坏”,监管者必须拥有更强大的执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