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丨巴黎圣母院在烈焰中哭泣:想见的人趁早去见,想看的风景早点去看


2019-04-16 21:39

很多人感叹,如果能早点儿去看一看就好了…… 可惜人生没有那么多如果,喜欢的风景就去看,喜欢的人就去争取。 很多事,很多人,一别就是一生。

“时间和人使这些卓绝的艺术遭受了什么样的摧残?关于这一切,关于古老的高卢历史,关于整个哥特式艺术,现在还有什么存留给我们呢?”

——雨果 《巴黎圣母院》

一场大火,烧毁巴黎圣母院

法国时间2019年4月15日下午6:30,北京时间16日凌晨00:30,位于法国塞纳河畔的巴黎圣母院,突发大火。

橙色的火焰,从大教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出。

没过一会儿,伴随着高耸入云、无法控制的火势,这座教堂,标志性的尖顶轰然倾斜而下!

歌剧《巴黎圣母院》里曾说:

“它为出生而鸣,它为死亡而鸣,日日夜夜,时时刻刻。”

而此刻,当那声巨大的倒塌声,传递在巴黎的上空,当烟雾,熏绕在塞奈河畔,烟灰洒落在附近人群和屋顶。

人们能够选择的、面对的,只剩下手足无措又万般惊恐地看着眼前这一幕,只剩下忍不住蹲在地上痛哭流涕。

难眠之夜,全法教堂敲钟祈祷

在巴黎,现场民众从最初的惊恐和惋惜,到随着火势蔓延和对巴黎圣母院的吞噬而落泪哭泣,目击者纷纷跪在地上为之唱颂祈祷。

法国全国教堂都敲响了钟声,为巴黎圣母院祈祷。

 

围观者哭泣地看着塔尖倒下

在警方警戒线后,巴黎当地居民和外国游客惊恐而伤心地看着凶猛的火焰将这座历史悠久的教堂圣地无情地吞噬,目击者纷纷跪在地上为之唱颂祈祷。

在人们的心中,

巴黎圣母院是不可能消失的。

还记得当初,在电影《爱在日落黄昏》中,杰西:

“我听过一个故事,说的是占领巴黎的德军,撤出的时候,他们在巴黎埋了很多炸药,但他们都得留一个人来按爆破的按钮,但那个人,那个士兵,却怎么都下不了手。”

“他只是呆呆的作者,惊叹这地方的美妙,当盟军部队到达的时候,他们发现炸药还在那里,但按钮没有被碰过。”

后来,这个故事总是被人们谈起,巴黎圣母院,它看起来实在太美、太伟大了,即使经历两次世界大战,都没有被毁灭。

在人们眼中,几百年来,这座始建于1160年、已经有760年历史、哥特式风格的基督教教堂,几十年如一日屹立在塞纳河畔,作为古老巴黎生命的见证者,作为人类文明历史的象征,将永远屹立于塞纳河畔。

所以就算,有人问:你相信巴黎圣母院有一天会消失吗?

绝大多数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人们坚定不移相信这座风雨中依旧坚挺的历史符号,将成为永恒。

但人们也没想到的是,这世界上,本就没有永恒。

而当那些不相信的变成相信,当那些以为一直存在的彻底颠覆,一切的发生,不过只在一夜之间。

这一夜,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社交网站上写道:

“圣母院的火焰吞噬了巴黎,而激动的情绪席卷了整个法国。此时此刻我感到很痛心,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小部分被大火烧掉了。”

谁都未曾预料,此时此刻,被历史见证的我们,同样,也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

因为这已然,不仅仅是只属于巴黎、只属于法国的灾难。

当一切变得再也无法挽回,这更是属于全人类文明、属于人类历史长河中的遗憾。

你是否知道她的美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坐落在巴黎市中心、西堤岛上的教堂建筑,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

由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委托建造。当时,巴黎已经成为法国权力中心,需要一座与它新地位相匹配的宗教纪念碑。

1163年,在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和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主持下,巴黎圣母院举行了奠基仪式,奠下了第一颗基石。

1182年,巴黎圣母院的基本功能就大致成型;直至1345年,巴黎圣母院才最终落成,整个工程历时180多年。

1431年,亨利六世在此

加冕为法国国王;

1455年,教廷在此

为圣女贞德召开平反诉讼会;

1804年,拿破仑在此加冕。

法国大革命期间,巴黎圣母院曾遭亵渎和毁坏,但1831年维克多·雨果小说《巴黎圣母院》的出版,使巴黎圣母院这座教堂重回公众的视线。

小说出版后引起巨大的反响,许多人都希望修缮当时残旧不堪的圣母院,并且发起募捐计划,也引起当时的政府当局对圣母院建筑惨状的关注。

修复计划于1844年开始,工程持续了23年,修缮了尖顶和圣器堂。现如今我们见到的巴黎圣母院就是那次修缮完毕后的模样。

巴黎圣母院的正门。中间是末日审判门,门楣中心的过梁上是耶稣作最后的审判以及衡量世人品格的场景。

左边是圣母玛利亚门,右边是最为古老的圣安娜门。门楣中心上是圣母献婴图,显示出罗曼风格的庄严。

在巴黎圣母院的北侧有一个不大引人注意的小门,走进小门沿着窄窄的旋转楼梯可以来到距离地面46米高的奇幻怪物走廊。

这条走廊的得名是因为栏杆转角处饰有许多怪物雕像,这些由欧雷-勒-杜克创作的奇幻鸟兽、杂交动物与传说中的怪兽,三三两两地栖息在圣母院的钟楼之上。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思提志”(stryge),它若有所思地望着巴黎,津津有味地坐观尘世的物换星移。

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如此写道:

 “若干年前,本书作者参观圣母院——或者不如说,遍索圣母院上下的时候,在两座钟楼之一的黑暗角落里,发现墙上有这样一个手刻的词:ANÁΓKH(命运)……这样,雕凿在圣母院阴暗钟楼的神秘字迹,它不胜忧伤加以概括的、尚不为人所知的命运,今日都已荡然无存,空余本书作者在此缅怀若绝。在墙上写这个词的人,几百年以前已从尘世消逝;就是那个词,也已从主教堂墙壁上消逝,甚至这座主教堂本身恐怕不久也将从地面上消逝。这本书正是为了叙说这个词而写作的。”

如今这场大火,似乎让雨果一语成谶……

“格雷沃广场上,美丽善良的吉普赛流浪姑娘爱斯梅拉达翩翩起舞,身后跟着漂亮聪明的加里;撞钟人卡西莫多丑陋畸形的身躯在钟楼上来回跳荡,发出怪兽一般的咆哮;神父阴郁的影子幽灵一样,厚重溽湿,借着黑色的外衣,在钟楼顶层的院墙内闪烁不止……”

在推特等境外社交网站上,一张卡西莫多抱着巴黎圣母院痛哭的卡通,获得了很多网民的转发。

失去,是一瞬间的事

当初,斯坦利去世的时候,人们说,“漫威之父去世,原来宇宙间最大的反派是时间”。

可如今,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在火神吞噬这些伟大的建筑时,才发现,原来,人类文明最大的反派,是大火。

张爱玲曾在自己的书中写道:

“个人即使等得及,时间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

一位当地市民后来在采访中说:

“这是从小就陪着我长大的地方,我以为到老了,我还可以在它身边散步,游玩儿,我从来没有想过,它会消失。”

一句“从未想过”饱含了多少数不尽的难过。

以为那些可以一直陪伴我们的最后发现只能送你到这儿了。

那些以为是生活的辉煌艺术品,也终于换了颜色。

在国内,网上几万的评论中,无数人也话语中,满是来不及的遗憾。

甚至,还有人说:

“我还没有和最爱的人一起去感受过最美的巴黎

我也以为它会是永恒,但失去却是一瞬间的事

想起小时候书中的钟楼怪人

徒长了一张狰狞的脸 却有着一颗温柔的心

可这世间似乎对它不算友好

人生没有那么多的下一次。”

记得以前,我们经常说:“明天和意外,猜不到哪个先会来。”

所以总是告诫人们,要珍惜当下,要好好生活,可是因为距离太远,所以不是总会放在心上。

但当转瞬消失的故事真实上演,才发现生活根本没有给我们做好准备的机会,一个晴天霹雳,便是万念俱灰。

物与人已逝,而存在于这世间的我们更为艰难。

我们都在岁月的长河里,承受着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生命来来往往,来日并不方长

其实让人遗憾的又何止是几百年文化、艺术的破碎?

或许根本上我们更无法接受的是:那些已经让你习惯存在的人或物,突然间悄无声息的就破碎、不见了。

2018年10月25日凌晨5点20分,李咏因癌症逝世,而此前,那一场盛典,是他最后一次公开主持,那时候他已经处在抗癌阶段,但谁不知道,这竟是荧幕前的最后一面。

金庸逝世时,胡军说,在金庸先生90岁生日那一年,他和黄晓明、张纪中前去探望,临走时已经高龄的先生执意把他们送到电梯口,但他没想到,一挥手,竟成了永别。

当初,荷西在拉芭玛岛的海底进行水下工程操作时意外丧生。

三毛得知消息,含泪写道:

“当他的尸体被打捞上来的时候,那天是中秋节。那时候日已尽,潮水退去。皓月当空的夜晚,交出了再不能看我,再不能说话的你……”

是的,我们都是在消失、死亡中努力开始学会告别,学会失去。

世事自无常,有些物、有些事、有些人,也许一个转身,便是此生再也不见。

亲人、朋友、甚至是自己,谁又能想到,上一次见面就是最后一次了呢?那最后的几十秒,连句再见都来不及说。

那些曾经形影不离的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退出你的生活了。

想想好像真的是这样,在我们的生活中,好多人都不见了。

最亲密的爱人,最要好的朋友,最信任的家人,随着空间时间的推移,突发事件的发生,慢慢的就不见了。

而在这其中,有太多人的离开一点征兆都没有。

他们走得太快,不会给你反应时间,连好好道个别的机会都没有,留存下来的就只剩下长久的遗憾。

《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曾说:

“每天我敲的钟,是我的爱,是我的情。我要她们高歌,爱斯美拉达在何方?昭告天下我卡西莫多爱着她。”

可是,这一夜,楼没了。

卡西莫多失去了心爱的姑娘,

也终究也失去了他心爱的钟楼……

愿你,珍惜眼前事、眼前人

都说:明天和意外不知谁先来,所以不如在今天好好的活着。

都说:旅行要趁早,趁景还在,趁人还在。

因为我们都怕极了那种毫无征兆的离别。

我们总是默认着天黑了总会等到天亮,闭上眼还能睁开,说了再见的人,一定能再见到,今天没有做成的事情,总会在未来的某天完成。

所以我们总会很忙。

忙着奔波在一个自己也不知道目的地的途中,忙着让自己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忙着像全世界证明自己能行,忙着把留存下来有限的视线和精力耗在无聊的网络灌水中。

可当疾病、灾难、离别来临时,我们悲哀的发现,自己整日忙着的那些事,好像变得没什么意义。

其实大自然总能自动恢复,那些被破坏的建筑会修缮,身边也会出现新的人,伤口也会慢慢愈合重新开始。

可是一切都还是不一样了不是吗?遗憾还是会在不是吗?

到了最后或许只剩下两个词:

珍惜和趁早

珍惜你身边出现的人事物

想做的事趁早做

想爱的人趁早说

因为有些事情,等着等着,就没了,有些人,等着等着就散了。

喜欢的风景就去看,喜欢的人就去争取,很多事很多人,一别就是一生。

来 源丨本文综合自人民日报(rmrbwx)、新闻晨报(shxwcb)、大声嚷嚷啦啦啦(dissqueens;作者:苏燏)、辣笔小尖椒(lbxjj818;作者:木舒)、灼见(penetratingview; 作者:王荆棘)

(编辑:刘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