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后巴希尔时期的中国苏丹合作

21世纪经济报道 周军
2019-04-20 07:00

周军(扬州大学苏丹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苏丹是中国在非洲和中东地区重要合作伙伴,中苏间的石油合作被两国领导人称为“南南合作的典范”。2015年中苏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苏丹积极响应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然而,苏丹剧变发生后,国人担心,中国与苏丹的石油合作是否会受到波及,中国在苏利益是否会受损,苏丹是否还值得中国企业进入,中苏“一带一路”该如何开展。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做简单解读。

漫画-许文涛

苏丹政局变动不会影响中苏合作大局

首先,苏丹具有和平变更政权的传统,历次军事政变都实现了和平过渡。此次民众抗议浪潮主要发生在首都喀土穆,群众游行示威基本在和平有序中进行,军队的应对也保持克制,几乎没有发生重大人员伤亡和严重的暴力对抗事件,南部地区的石油生产活动正常进行。

其次,中苏友谊和合作不会轻易中断。两国间的合作是全方位的,并非仅限于石油领域,中国已连续多年保持苏丹第一大投资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承包工程伙伴国的地位。中苏合作给苏丹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中国真心实意与苏丹开展合作,苏丹朋友对中国的认知是正面和积极的。今年是中苏建交60周年,双方将以此为契机推动双边关系发展。

再次,在苏丹未来国家发展中,苏丹离不开中国。本世纪以来,苏丹政府发展对外关系的主要目标是重新融入国际社会,扩展合作伙伴,并非倒向某一方,这一方向今后也不会变。至于石油资源开发,合作符合苏丹和南苏丹的共同利益,苏丹新政府不会因此中断与南苏丹的合作。不过间接影响是存在的,苏丹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总体趋于改善,美国可能会彻底解除对苏丹的经济制裁,这一定程度上稀释了中国对苏丹的重要性,也增加了在苏丹市场的竞争。应当看到的是,苏丹国际环境的改善,也有助于改善中企在苏丹的营商环境。

中苏合作应对接苏丹发展战略

中苏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合作,需要综合考虑苏丹的优势领域和苏丹的发展需求。

首先,苏丹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苏丹位于红海西岸,拥有苏丹港和萨瓦金港,处于红海航线中心段。这一地理位置,使苏丹向东可与红海对岸的阿拉伯世界建立联系,向南可出亚丁湾而进入印度洋,向北经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在红海海域航运安全中也有重要作用。此外,苏丹也是内陆邻国乍得、南苏丹、埃塞俄比亚与外部世界进行经济交往的主要窗口,目前南苏丹出口石油只能通过苏丹港进行。也正因为看到苏丹的地缘重要性,俄罗斯、土耳其、卡塔尔等国家都已经与苏丹开展港口和海洋合作。苏丹政府也将东部沿海作为对外开放和产业升级的主战场,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于中国来说,红海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组成部分,对确保航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苏丹有自身优势产业。苏丹的优势产业非常明显,能矿和农业是最主要的两大经济部门。在能矿领域,除了石油和黄金,其它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具有分布广、储量大、找矿潜力大的特点。农牧业是苏丹传统优势产业,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苏丹政府视农业为 “永恒的石油”。在优势经济作物中,长绒棉产量仅次于埃及,居世界第二位;花生产量居阿拉伯国家之首;芝麻产量在阿拉伯和非洲国家中占第一位,出口量占世界的一半左右;阿拉伯树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80%;畜产品资源居阿拉伯国家首位,在非洲名列第二。近几十年来,苏丹经济从传统的农业国家,到重点发展石油工业,再到南苏丹独立后走多元化发展道路,形成了发展能矿业和农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

最后,解决民生问题是苏丹最大的诉求。在可见的未来,民生依旧是苏丹最大的政治,任何政党上台都必须予以优先考虑。因此,中国与苏丹开展“一带一路”产业合作,应当重点开展能够解决温饱和就业的民生产业,帮助苏丹增加国民收入、平衡国际收支,而中国企业则获得可持续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中苏合作的路径

基于以上分析,中苏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合作,应当发挥苏丹的区位优势开展临港经济合作,推进以能矿和农业为核心的全产业链合作,同时继续开展服务于产业发展的基建合作,打造“港口+产业+基建”三位一体的合作格局。

发展临港经济。临港经济,可为苏丹政府带来可观的财政收入,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提升苏丹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中国公司很早就参与苏丹的港口开发,中国港湾工程公司承建了苏丹港多个重要工程,将苏丹港发展为具有一定规模、设施相对完备的海运枢纽。苏丹政府也希望和中国一道在东部建立一个经济自贸区,使之成为“一带一路”框架下东非主要新兴商业线的重要补给站和港口基地。但是,中国的优势并不明显,苏丹已经和沙特签署共同勘探红海水下矿产资源的协议,与俄罗斯签署开发红海地区天然气和在苏丹港建立炼油厂的协议,与卡塔尔达成一项共同开发萨瓦金港的40亿美元规模的协议。今年3月,有苏丹政府官员表示苏丹港集装箱码头将被菲律宾港口运营商——国际集装箱码头服务公司(ICTSI)——承包运营,协议为期20年。在苏丹内外关系发生重大变动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中国应主动与苏丹方面对接,寻求合作机会。未来,中苏双方可探讨“港口+工业园区”模式,将苏丹港建成集经济开发、贸易合作、工业生产等一体的综合基地,同时开展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红海海域航运安全合作。

开展全产业链合作。中苏合作的经验为中苏开展产业合作提供了思路,即以优势资源开发为依托,开展全产业链合作。中国与苏丹在石油领域的全产业链合作,即使放在整个非洲也是最成功的。在中国公司的帮助下,苏丹建立了涵盖勘探开发、管道运输、炼油化工和油品销售等上中下游一体化的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推动苏丹从贫油国一跃成为产油国。接下来,中苏应深挖苏丹油气资源开发潜力,创新油气资源开发合作模式,探索中国与苏丹和南苏丹之间的三方合作。在其它产业链相对较短的矿业合作中,应尽量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农业全产业链合作是合作亮点和主要扩展方向。中苏之间在棉花生产加工领域的全产业链合作已经开展,由山东外经投资设立的新纪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依托农业示范中心的技术优势,积极构建棉花育种、种植、加工、物流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在此基础上启动了中苏农业合作开发区建设。中苏在畜牧业的全产业链合作也已起步,当前正在进行的中国援苏屠宰厂项目,通过项目以点带面,促进当地农牧业上下游全产业链良性发展。未来,中苏在尼罗河沿岸农耕区农产品深加工,在西部畜牧区的皮革制造业等领域都有较大的合作潜力。

推进基于产业发展的基建合作。基建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苏丹在石油经济高速发展期间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陆路交通、电力和通讯网络,为未来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中苏之间下一阶段的基建合作,可以考虑以互联互通为重点,以服务产业发展需要为导向。在陆路交通方面,以喀土穆为中心三面发展,向西修建通往西部畜牧区直至乍得边境的公路和铁路,向南修建通往农业区直至南苏丹和埃塞俄比亚各边境口岸的公路和铁路,向东提升通往苏丹港和萨瓦金港的铁路和公路,形成“人字形”为主的交通主干道,打通苏丹内外交往的大动脉。

在看到机遇的同时,也应当正视风险。目前苏丹政局还存在很大变数,过渡期可能长达两年,在大选完成之前,中国企业的任何投资都需要慎重。苏丹的外债问题也很严重,2018年外债上升到560亿美元,其中也有拖欠中国的债务。在财政状况没有明显好转、债权人没有对苏丹减免债务的情况下,中国投资者需要考虑苏丹方面的偿债能力。除做好风险评估之外,也尽可能分散项目资金来源,开展多边合作,更多开展有“造血”能力的项目合作。

(编辑:李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