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 抓住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机遇 积极谋取金融和资本市场定价权

21世纪经济报道 周莹 广州报道
2019-04-26 07:00

4月25日至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国今年最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

自2013年9月“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在执行院长王文的带领下,围绕“一带一路”做了一系列重大研究、调研、对外合作等工作。王文长期致力于“一带一路”研究,近六年来调研近百国,出版了一系列著作。

日前,21世纪经济报道对王文进行了专访,就“一带一路”战略与新国际局势、国际资本与金融格局等进行对话。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资料

“一带一路”与新国际局势

《21世纪》:当前的“一带一路”建设有什么新动向、新趋势?

王文:首先是政策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增强。十九大报告高度重视“一带一路”,将“倡议”升级为“国际合作”,表明了中国持续推进“一带一路”的决心与耐心。“一带一路”首次写入党章,将国家意志进一步上升为党的意志,更表明了高层对“一带一路”的重视程度。

其次是对外投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五年来,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投资和整体战略的相关性增加,风险防控意识和跨国经营能力不断加强。长远来看,中国的对外投资规模会进一步增长,而且整体投资结构将更加优化,投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将不断增强。

最后是第三方市场合作推动联合融资与共同建设。中国与有关国家在推进第三方市场合作方面已经取得积极成效。

《21世纪》:“一带一路”对于世界格局的变化起到了哪些影响?

王文:自“一带一路”倡议2013年提出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该倡议。从最初的中亚、东南亚等周边国家,扩展到澳洲、欧洲、非洲、美洲等各个大洲,初步形成了覆盖亚、欧、非、拉四大洲的国际产能合作格局,形成了新的区域经济贸易格局。相关双边与多国合作的进展较快。全球发展经验不再局限于“华盛顿共识”的西方模式,而是产生了互学互鉴尤其是“向东看”、从中国发展道路中汲取有效经验的国际知识开放新格局。

《21世纪》: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的背景与首届相比有何不同,有哪些新的期待?

王文:第二届高峰论坛召开的背景,首先是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愈加广泛的国际共识。其次,“一带一路”建设正在从“大写意”迈向“工笔画”,因此本届峰会会更加务实,提升合作机制化水平,正视之前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追求行稳致远。

第三,当前世界上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甚嚣尘上,部分国家仍对“一带一路”持有质疑态度,“一带一路”建设面临一定的国际负面舆论压力。“一带一路”作为这样一个时间、空间跨度如此巨大的倡议,不存在风险、没有挑战是不可能的,化危为机才是最大的机遇,负重前行才能行稳致远。

第二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规格更高、规模更大,活动更加丰富,最值得期待肯定是一系列务实合作成果。

国际资本与金融格局解析

《21世纪》:共建“一带一路”中,资金融通是重要议题。能否介绍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合作现状?

王文:“一带一路”金融合作为沿线众多发展中国家建设和发展拓宽了融资渠道。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作为全球最大开发性金融机构,为推动资金融通做出了巨大贡献:2018年,中国国开行国际业务贷款余额3124亿美元,境内金融机构外币贷款市场占比继续保持第一;落实“一带一路”25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专项贷款,累计实际发放人民币1117亿元。此外,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末,已有10家中资银行在26个“一带一路”国家设立了68家一级分支机构。“一带一路”金融合作满足了统一货币结算的需求。中国与多个沿线国签订本币互换协定,有利于建立更为有效、顺畅的资金清算体系,同时有效避免汇率风险,确保区域内投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1世纪》:结合你调研近百国的经历,你怎样看待资本市场在“一带一路”中所起到的作用,有何建议?

王文: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诸多融资的瓶颈阻碍着投资计划的实施:一是基础设施需求量大,回收周期长和收益率较低,两者之间的矛盾未有效缓解;二是一些“一带一路”相关国家金融体系欠发达,金融市场开放程度较低,无法使资金有效参与到大型项目建设中。在这样的背景下,资本市场作为资金融通的重要元素,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国积极有序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本市场合作发展,促进资金融通,探索建立科技创新跨境投融资服务机制,服务“一带一路”特色产业与创新资本深度融合。

《21世纪》:你如何判断中国资本项放开的节奏和趋势,你对于中国资本项放开有什么建议?

王文:资本项目开放是促进资本跨境流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有效措施,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内容。首先,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为重点,“一带一路”建设可以实现人民币在资本项目项下对外输出,在经常项目项下通过跨境贸易形成回流。我国资本项目开放进程应当为“一带一路”建设服务,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深化双向投资合作,应当能够促进资本等要素更加自由流动。其次,鼓励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创新,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与贸易和投资相关的人民币金融产品需求凸显。为了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资本项目开放应当本着有利于中资企业走出去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原则,鼓励创新推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能够被广泛接受的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

《21世纪》:你有一个观点备受市场关注,资本市场在“一带一路”角色缺位,恰恰就是最大机遇。你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期许是什么,在基于中国资本市场平台搭建跨国金融合作平台过程中,有什么政策建议?

王文:“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中也面临着知识、金融等方面的挑战;能否对国际投资、并购与建设项目保持可持续的资金、资源与信息的跨时空运营能力,则是金融方面的挑战所在。未来跨国资本市场合作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与沿线国家资本市场的交流。2015年至今,上交所已经与沿线8个交易所或国际金融中心,包括阿斯塔纳、巴基斯坦证券交易所、达卡证券交易所等签署了入股协议,并先后举办了7次大型国际论坛。除了交易所层面合作外,上交所也在探索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本市场提供相关培训。

二是开展与沿线国家交易所的深度合作。2015年10月上交所与德意志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法兰克福合资设立中欧国际交易所以来,上交所先后完成联合入股巴基斯坦交易所,参股阿斯塔纳交易所,联合入股达卡证券交易所,进一步促进了交易所之间的实质性、务实性合作。

《21世纪》:你认为沪深交易所相比全球头部资本市场交易场所还有哪些差距?对中国未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资本平台,你有什么愿景以及建议?

王文:首先,深入推进交易所国际化发展,形成市场开放新格局。进一步推进交易所跨境合作,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交易所在技术、产品、管理等方面的合作。抓住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带来的机遇,扩大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影响力与辐射力。

其次,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将支持实体经济作为金融发展的根本落脚点,打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通道,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多元化的融资需求;拓宽融资渠道,扩大融资结构中直接融资的比例,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发展债券市场,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市场。

最后,积极谋取金融和资本市场定价权,建成国际性的金融中心。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推动国际金融合作,参与全球金融治理,提升在国际金融组织中的话语权。

(编辑:包芳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