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以科学考核方式提高研究能力与增长潜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刘波
2019-04-27 07:00

近日,清华大学公布了新修订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其中包括博士生在学期间不再硬性要求发表论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对于破除“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端正教育与学术风气具有积极意义。该项改革主要是赋予院系更大自主权,根据具体学科与研究内容来制定衡量博士学术水平的标准。

以论文作为必要考核指标有不少的弊端。学术研究应当具备相当高程度的柔软性和开放性,不能单靠发表论文数量这样的硬件标准来衡量,尤其是应用性的学科。只有高扬自由精神、赋予广阔转圜余地的学术评价环境,才能带来灵活深刻的思想与创新。博士生和研究者的成果数量不一定要多,不一定要体现为论文的形式,对其成果应该结合多种因素进行综合有机的评价。近年来“唯论文”现象导致博士生压力过大,其学习和研究变得更加“发表导向”,这是博士教育的异化,也造成了一些博士的人生悲剧,这一现象有必要得到尽快扭转。

漫画-许文涛

对发表论文的过度强调还可能导致这方面的设租与寻租行为的发生。在论文成为博士的命根子的情况下,能够发表论文的学术刊物就产生了左右博士人生命运的意义,这会导致在一些领域内,发表论文变成权势的竞争,而不是思想学术的平等竞赛。再加上有的地方官员为了赢得文凭从而获得更高职位而加入进来,也抢这道发表论文的独木桥,这就会进一步导致官场、学界、商界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不清,令学术风气进一步受到权势的沾染。因此,有必要由高校中的学术共同体秉持纯学术性的宽容灵活原则,来鼓励真正有思想和才学的人通过各种途径脱颖而出,改变和净化学术风气。

要在自然科学、科技等领域取得世界领先的成果,要酝酿出真正能引导社会发展与变革的社会科学思想,往往都需要漫长和艰苦的努力。唯论文导向很容易造成目标零散,不能长期专注于一个问题的深入研究,而是分散研究者的精力,因而无法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做出国际领先的成果,拿到国际学术研究的话语权。对于博士及其他研究者,不应该一味要求他们以成果为导向,而应该给予他们比较宽松的环境,要容许他们进行很多尝试,容许其间发生许多失败的可能性,这样才能鼓励他们去探索最新最前沿的领域。唯论文导向会刺激他们向着最容易出论文成果的方向去努力,这就很可能导致群起研究热点问题的情况。这会损害中国科研与学术进步的长期潜力。

当然,论文和奖项等作为衡量学术能力的切实标准,仍然会继续发挥重大的意义,很多成果最终也必然会以论文的形式长久流传,不断服务于学术界和社会。对许多学术研究的评价极可能言人人殊,而有严格规范要求的论文能提供一个同行评议的客观标准,从而可以避免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也可以避免产生另一种主观偏袒、任人唯亲性质的学术腐败。所以从根本上讲发表论文依然重要,只是论文不能作为唯一标准,也不能仅由大学行政人员单纯根据论文的发表数量来考核学生与教师。对于论文的评价和赋值,应当由学术共同体根据学术研究的特点来进行灵活的审定。

在世界综合国力竞争形势日益激烈、争夺国际科技与学术制高点日益迫切的当下,对大学和研究者提出更高要求和加强考核当然很有必要,这样才能保证未来国家在创新能力等方面不处于落后境地,但不可太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进一步改革高校教育体制,创造鼓励头脑开放、思想自由的环境,用更科学的考核方式来为提高研究能力服务,才是增进国家知识资本从而提升经济增长潜力的正确途径。

(编辑:祝乃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