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所把脉2018公司年报:关注四大制约因素 严管概念炒作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张赛男 上海报道
2019-05-05 22:56

2018年,沪市公司专注主业,稳定经营,业绩表现良好,但在生产经营、市场估值、信息披露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结构性制约因素。

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实现6.6%的增长,平稳运行但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占据全国GDP比重约30%的沪市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双增长,但仍存在一些结构性制约因素,一如宏观经济的缩影。

5月5日,上交所资研所年报分析组发布的《沪市上市公司2018年年报整体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4月30日,沪市有1466家上市公司对外披露2018年年报信息,全年共实现营业收入33.50万亿元,同比增长11%,占同期GDP比重约30%;共实现净利润2.80万亿元,同比增长4%。

报告指出,2018年,沪市公司专注主业,稳定经营,业绩表现良好,但在生产经营、市场估值、信息披露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结构性制约因素。

少数公司主业常年不振

据统计,2018年,97家公司净利润下滑幅度超过50%;143家公司出现亏损,占公司总数约10%。亏损公司占沪市整体比例不高,其中不少公司出现大幅商誉减值或其他类别资产减值。

Wind数据显示,沪市亏损王是*ST华业,亏损额达到64亿元;其次是庞大集团,亏损额为62亿元;*ST富控排在第三,亏损55亿元。三者均出现巨额资产减值。

也有部分公司因经营不善而面临退市风险。

统计显示,2018年度,30家公司触及退市情形,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1家公司将暂停上市;2家将终止上市。这些退市风险公司中,部分公司改善主业的动力不足,经营脱实向虚,沦为市场所诟病的“壳公司”。

如*ST富控就已经沦为壳公司,并且涉及多项诉讼,正在加速卖壳。

报告认为,对于此类公司应继续从严监管,及时出清。也有部分公司受行业周期影响,主业不振,但积极寻求突围改善经营,需加大对其的正面引导和精准扶持,支持企业提升经营能力。

民企业绩两级分化

民营经济作为繁荣市场经济的生力军,部分民企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2018年,沪市民企业绩出现明显两级分化,由此也导致其整体表现不佳。据统计,沪市民企共实现营业收入5.63万亿元,同比增长13%;实现净利润3051亿元,同比下滑10%。

从实现盈利的民企看,共实现净利润3890亿元,同比增长15%,远高于沪市整体水平,体现多数民企较强的经营活力与韧性。

从业绩亏损的民企看,共有86家出现亏损,其中净亏损30亿以上的公司有10余家,多数为风险警示类公司。

报告指出,这些亏损公司中,有些在经营方面未能及时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有些在治理方面存在不规范的短期行为,有些控股股东质押风险高企,对上市公司整体质量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实际上,监管层在去年就关注到上述问题,一系列民企纾困基金的出现便是旨在解决民企的流动性问题,并且在甄别中,会向于经营状况良好,短期流动性紧张、大股东股权质押比例较高的优质民企。

对概念炒作从严监管

在去年股市整体低迷的情况下,概念炒作仍然层出不穷。著名的如恒立实业,实现了十一天连板,该股基本面没有明显改善,游资为背后推手,是彼时资本市场最炙手可热的妖股。

注入此类的资金炒作不在少数,造成了不少公司基本面和股价的背离。

统计显示,沪市有些壳公司或者准壳公司员工人数不足百人,营业收入不足3000万元,长期扣非为负,但其估值并不低于市场同类行业企业,甚至屡有热点概念推波助澜。

与此对照,也有一批公司专注主业,员工人数、营业收入、经营利润常年保持稳定,其市场估值反而往往不如个别概念炒作公司。

报告认为,此类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正常估值秩序,也不利于促进资源配置优胜劣汰,不利于鼓励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对此,需要坚持对概念炒作从严监管,引导市场关注并聚焦于专注主业的公司,引导推动上市公司提升经营质量。

(编辑:巫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