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进口连续增长预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趋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9-05-10 07:00

贸易数据体现了中国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变的趋势。

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前4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9.5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3%。4月份进出口总值2.51万亿元,增长6.5%。其中,出口1.3万亿元,增长3.1%;进口1.21万亿元,增长10.3%;贸易顺差935.7亿元,收窄43.8%,显示国内市场潜力正在加速释放。

贸易数据体现了中国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变的趋势。出口的减缓主要与全球贸易回落有关,进口的增长与第一季度中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一系列逆周期调节政策有关,工业需求和生产回暖带动内需增长,拉动了进口。统计数据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一季度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外贸进出口2万亿元,同比增长7.8%,高出中国外贸整体增速4.1个百分点,成为拉动中国外贸发展的新动力。在最近几年,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从传统的生产型经济模式向发达市场的消费型市场转变,这也表现在第三产业的比重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各项成本的不断增加以及产能相对过剩,造成制造业向外迁移的趋势,尤其是一些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最近一年多,由于贸易摩擦,一些高科技产业链上的企业也开始撤出中国内地。

在这种结构转变中,中国贸易依存度(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逐步降低,2012年我国外贸依存度是45.2%,2018年约33.7%,其中,出口依存度约18.1%,进口依存度约为15.6%。其中,去年中国与欧盟、美国、日本的贸易额占我国整体外贸总额的1/3左右,这个比例远远低于欧美日GDP在全球的比重。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年初曾表示,中国经济增长总体上是内需主导,2018年消费增长贡献率和投资增长贡献率加在一起超过100%,净出口的贡献率是负的。所以说,中国经济已经不是传统上依赖出口的“世界工厂”,而是在向“世界市场”转型,尤其是随着中国开放政策的扩大,进口规模的增加,这一趋势将会加强。

事实上,中国制造业外迁的趋势已有近10年的时间,主要是随着成本持续且刚性的不断提高,迫使一些低端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步迁移到东南亚、南亚等地区,这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追求的结果之一。只是,叠加了劳动力供给放缓以及房地产价格不断上升两大趋势,加速了这一进程。而这两个条件又存在内在的冲突,即劳动力供给减少提高了工人的议价能力,从数据看,中国制造业的人工成本基本以每5年翻一倍的速度增长,尤其是2008年后加速增长。与此同时,过高的房价吞噬了工资上涨带来的购买力,压低了总体消费需求,使得消费拉动的后劲不足。

与此同时,贸易摩擦又迫使一些资本密集型的高科技制造业企业,为了避开不确定的关税威胁,产能开始分散。应当说,在电子、家电等领域,中国制造占据了世界总产能的绝大部分,这种比例过高了。因此,一部分产能的迁出是早晚会发生的事情,只是因为贸易摩擦的原因提前了而已。由于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最大市场,大部分为了满足中国需求的产能不会迁移,主要是用于出口某些特定国家市场的部门会转移。

那么,根据日本、美国的历史,在经济结构转型的时候,制造业萎缩是客观的规律,但是要防止产业空心化现象,即必须保持制造业具有足够的比例,避免像美国经济“服务化”与“虚拟化”,不得不重新振兴制造业。这是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型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陷阱”。

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低端劳动密集型行业已经不具有竞争力,一些企业迁出也属正常。但是,这一部分产能迁出后,由于具有成本优势,也会对国内同行业产生冲击。在中高端领域,中国的成本优势降低,高效的供应链优势也因为部分企业的外迁遭到冲击。中国制造企业在大部分领域越过了技术追赶阶段,即使没有技术封锁,市场竞争也会迫使中国企业必须自我创新,在技术研发、品牌塑造等方面加大投入。

当前内部成本与国际环境的冲击,会加快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在过去规模扩张型的市场环境里,没有竞争压力对中国企业而言也就丧失转型升级的动力。中国已经是内需主导型的经济体,为企业提供了抗压力与冲击的韧性环境,只是政府需要抑制不断提升的要素成本,使中国企业更从容的投入到创新当中去,提质增效,最终会柳暗花明,实现高质量发展。

(编辑:李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