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区在海外发展如何?专家指出正面临比较大的“水土不服”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卢常乐 上海报道
2019-05-13 16:44

中国在海外的园区面临着比较大的水土不服,使得一些中国国内经验无法在海外施展。

播放 暂停
进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 2x
  • 1.5x
  • 1x
  • 0.75x

1x

画中画

重播 刷新试试

自2006年,商务部正式下发《境外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基本要求和申办程序》,同年趁着第三届中非合作论坛的东风,中国产业园区终于正式“走出去”。

此后,从中国的民营企业到大型央企均纷纷前往全球进行园区建设,将具有鲜明中国发展特色的开发区与产业园区模式带到全球,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在海外的中国园区建设又进入了一个高潮。

然而,众多的园区中通过了商务部境外经贸合作区考核的仅仅只有20家园区,中国园区在海外的建设也面临着众多的挑战,未来如何推动中国园区在海外的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园区实现“走出去”后更加关注的重点。

图片来源:礼森(中国)产业园区智库

为此,近期礼森(中国)产业园区智库集合了众多园区领域的专家,对中国园区在海外建设进行了研讨,试图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为中国园区进行“把准脉、抓对药”。

中国开发区的海外经验与挑战

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原常务副总经理陈青洲在发言时表示,中国开发区建设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国际合作。中国园区走出去的过程,同时也是后发国家如何同国际资本合作的经验传播给其他地区的过程。

陈青洲总结了中国开发区能够为其他国家所适用的经验:

其一,中国投资方与当地合作园区需要本着平等的原则合作,合作园区可以通过土地折价的方式获得园区的共同投资权,以保证中国的海外园区的发展建设也能让当地收益。

其二,中国在海外的园区,可以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和“抓住主要矛盾”的中国智慧,首先高强度开发园区内的小面积土地,待形成收益后,再开发周围的其他土地,以形成良性循环。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汪段泳博士则认为,开发区在中国国内大面积的推广和尝试,实质上是一种大规模试错的实验机制。这一实验机制所总结出的成功经验与方法,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与普适性,因此也具有全球意义。

当然,当前中国园区在海外取得许多成绩的背后,也面临着宏观、中观与微观层面的众多挑战。

在宏观层面上,当前国际形势中保守主义抬头,给中国在海外园区的发展造成了重大挑战。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曾刚表示,当前中国在海外园区的蓬勃发展已经越发成为西方国家“中国威胁论”的重要口实,应当改变这一依赖政府的惯性,让园区开发区公司掌握真正的主动权,以淡化中国海外园区的“政府色彩”。

而在中观层面上,中国在海外的园区面临着比较大的“水土不服”问题,使得一些中国国内经验无法在海外施展。

如,汪段泳通过实地走访观察到,埃塞俄比亚地方政府对于支持园区建设的意愿,远远比不上中国地方政府对园区建设的热情。由于缺乏在地省(州)政府的推动,导致部分园区项目停摆。

(郑宇在做发言报告,图片来源:礼森(中国)产业园区智库)

最后在微观层面上,中国园区普遍面临着投资不足、收益不佳的困难。海外园区普遍面临着当地外汇不足、工农业缺乏联动等问题,让投资收益不佳的问题更为雪上加霜。

汪段泳在发言时指出,在非洲的中国园区投资强度远远比不上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对开发区的投资强度,园区建设有资本密集型的特征,没有足够的投资强度,自然造成收益不佳。

海外中国园区建设的国内意义

事实上,中国在海外园区的建设不仅仅是单向的中国经验的输出,海外的园区建设经验同样也有利于推动国内园区的建设。

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土地陷阱”正在海外园区发酵,以此来反思国内园区发展中的土地问题。当前,很多中国在海外的园区土地在“晒太阳”,许多中国资本不经评估就大量购买土地的问题,更是较为普遍。

“中国的企业家在海外热衷于购买土地搞园区,跑马圈地,而欧美企业却力图以长期租赁的形式获取土地。”周振邦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一区别的背后实质上是不同的盈利逻辑,中国企业将土地作为资本,期待土地的增值,而欧美企业将土地作为生产资料,期待其投入生产以获取盈利。

因此有专家呼吁国内各开发区与各类企业,一定要保证土地作为生产资料投入到生产与研发中,而非作为资本增值工具存在。海外中国园区的跑马圈地照出了国内园区建设中错误的“土地观”,值得国内所有园区警惕。

其次,中国在海外园区的产业链的配置建议,对国内各类园区发展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曾刚就认为,中国产业链可以通过在地分布式配置来充实园区的发展。参考了临港集团对旗下各个园区产业链的梯度式配置,提出了研发在国内,加工在国外的方法。

即主张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组成海外园区,通过龙头企业对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主导作用,合理分布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除此之外,中国在海外新建设园区中所获得的招商方法也有利于国内园中园的建设模式。其源于中国企业在建设园区之前,往往就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的招商引资工作,确定了意向投资企业。

“这一先招商、再建设的模式有利于降低园区运行的风险,值得国内各类社会资本在建设园中园时参考。”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郑宇告诉记者,这在另一方面也是当前国内各类开发区管委会避免陷入“土地陷阱”的良方。

(作者:卢常乐 编辑:周上祺,剪辑英旭)

卢常乐

政经版记者

长期关注长三角区域宏观经济,中小实体企业发展实际。邮箱:lucl@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