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国企提升科创能力需克服五大瓶颈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黄锴 上海报道
2019-05-16 10:39

要加快科技型国有企业的混改步伐,应该让国企科技骨干得到相应的期权和股权,使真正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得到相应报酬。

随着越来越多民营企业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实现业务转型快速发展,国有企业如何借助这些新兴技术实现业务更快增长,俨然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近日,原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在由界面·财联社和天风证券主办的2019科创板峰会间隙向记者表示,据专业资讯服务提供机构科睿唯安遴选出2018-2019年度全球创新百强企业与机构分析,作为全球创新中心的美国和日本,在百强中的比重超过了70%,而中国仅有比亚迪、华为、小米入围,这似乎表明中国国有企业要成为世界级科技创新大兴企业,依然由漫长的征途要走。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会发现,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科技创新在国有企业推进结构性改革过程里,正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指出。一方面是在“十二五”期间,中央级国有企业获得11项科技进步特等奖,占整个国家科技进步奖的85%。一等奖49项,占到45%;技术发明一等奖4项,占到三分之一。

另一方面就知识产权专利数量排行榜而言,华为占据中国第一,但在中国排行前十的企业里,其实有6家企业是国有企业,因此从某种程度而言,民营经济是中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但从科技创新质量与技术含量而言,国有经济依然是主力军。

与此同时,这些国有企业在吸引人才与科技创新投入方面不断加码,这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国有企业拥有两院院士234人、研发人员83.4万人、科技活动人员153.5万,这些高科技人才在国企员工的占比是较高的;二是国有企业正建成一大批国家级研发平台,包括国内外研发机构331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648个,研发经费投入4405亿元等。科技部认定的146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里,101个由中央企业牵头或参与组建,占比约70%。三是中央级国有企业的双创活动积极推进,行业覆盖航天航空、船舶、电子、电网、通信、钢铁、科研等各个重点领域。

季晓南认为,目前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要更上一层楼,实现更大作用,还需要突破五大瓶颈:一是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二是创新和动力活力没有得到充分激发;三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不多;四是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企业发展的作用还不够强;五是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尚未真正形成。

“这也导致不少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有待健全,部分科技创新成果还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创新成果转化不够顺畅。”他直言,目前体质机制有待健全领域比较突出的制约,就是军民融合产业,比如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不到2%,但中国现有13万家民营高科技企业,在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领域有很大军用潜力。如何将民营高科技成果纳入国防军事建设,是招投标,还是由相关部门增加经费给民营企业一定扶持,需要相关部门协调解决。

季晓南进一步指出,目前相关部门推进的国企混合制改革,某种程度也在解决国企科创发展方面的很多痛点。

“要加快科技型国有企业的混改步伐,应该让国企科技骨干得到相应的期权和股权,使真正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得到相应报酬。只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激发国企科创人员的积极性,让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潜能得到最大限度释放与提升。这也是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混改的一大机会。”他指出。

(编辑:张伟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