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吴江,亨通光电(600487.SH)所在地波澜不惊,但是近日一些质疑之声已将其推到了市场的风口浪尖。
上市公司与集团之间究竟有没有资金往来?33亿预付款究竟是为了什么?募投项目被质疑的真实情况又是怎样?带着市场的诸多疑问,5月16日下午,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亨通光电办公大楼里专访了其董事长钱建林。
备受市场质疑的是亨通光电高达33亿元的预付款,按照其2018年年报显,亨通光电预付款期末余额为33.36亿元,这笔款项主要流向凯乐科技(600260.SH)。
对此,钱建林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亨通光电在2016年下半年拿下了某央企专网通信设备的涉密订单,并委托凯乐科技代工。“我们能获得这样订单,就是因为有这方面的研发能力,对方需要我们提供的是量子通信设备,而公司生产量子通信设备所需的原材料,大部分都由央企客户指定了采购方。因为涉密产品的重要级别非常高,所以对原材料供应商的选择也有明确要求,我们还不能披露央企客户的名称,但我们都已经上报了相关部门。”
钱建林解释,采购这些原材料都是专门订制的,需要提前付钱过去。“否则,万一我们不要这批原材料,对方就会遭受损失。实际研发、定型都是我们做的,但是我们不具备生产这方面产能,需要委托别人加工。这种商业模式,就存在一个预付的问题。为什么选择凯乐科技,一是它有这方面的生产线,具备生产能力;第二,我们本身与凯乐科技也有一些业务往来;第三,它本身也是上市公司,资金预付给它,风险不大。”
钱建林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资金预付给凯乐科技之后,“它再把钱付给上游原材料厂家,进行原材料的定制。实际上,凯乐科技也只是拿到了代加工的钱,其他资金都也预付给了上游厂商。”
在采访中,钱建林一再强调,这种商业模式是相关部门认可的,“在发行可转债的时监管机构提问过的,我们已经作了书面详细的说明,包括某央企给监管机构出具了专项说明,这种商业模式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钱建林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这种商业模式,2018年还赚了六千多万。
在谈及与亨通集团的资金往来,钱建林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公司自2003年上市的以来,与亨通集团的资金界定都是非常清晰的,“上市公司的钱是上市公司的,集团的是集团的,两者是井水不犯河水。这是高压线,谁也不敢碰。”
除了公告披露的以外,钱建林表示,上市公司的每一分钱都不会无缘无故的与集团发生任何往来,“上市公司业务经营和资金管理完全独立于亨通集团,未通过任何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将资金提供给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使用。亨通光电跟集团之间的资金往来,是干干净净、清清楚楚的。”
至于亨通集团在外面做的投资,钱建林认为,这很正常,集团有集团的投资战略。“它又不是上市公司,没有义务对外公开。这是集团自有资金,跟上市公司的募集资金没有关系。”
钱建林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目前市场上流传的那一篇署名“夏草”的质疑文章并不是财务专家夏草所写,“我们找到夏草(郑朝晖)老师,他根本就不知道这件事情,断然否决,也很气愤有人冒用他的笔名去发文章。”
谈到被质疑的募投项目进展未达目标,钱建林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2017定增的募集资金到位之后,部分项目由于外部市场环境或公司自身经营策略、经营计划发生了变化,“公司对部分募集资金用途进行了合理的变更或调整,但变更或调整仍然符合公司业务发展的战略逻辑。”
钱建林认为,变更募集资金项目是因为行业政策发生了变化,“我变更投向很正常的,为什么不正常呢?一个项目的发展,是要随时根据行业环境变化而调整的,不是说一个项目投下去,就不能改变的。”
例如,新能源“补贴”的情况,钱建林表示,当时国家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我们也是按照这个政策来调整公司发展战略的,后来没有想到会出现补贴取消或减少的事情,我们就没法继续投了。投下去也不会差,但效益可能达不到预期那么好。”
按照亨通光电2017年定增方案的公告显示,彼时的定增资金将投向“能源互联网领域海底光电复合缆扩能项目”、“ 新能源汽车传导、充电设施生产”、“智能充电运营项目(一期)”等项目,但是此后这些项目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调整。
钱建林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能源互联网领域海底光电复合缆扩能项目”是将部分暂时闲置的募集资金变更至亟需投入的产业链下游的“海上风电工程施工项目”,“这本身也是符合公司海洋战略的发展;‘新能源汽车传导、充电设施生产项目’、‘智能充电运营项目(一期)’等项目的部分募集资金用于公司印尼和印度海外光通信产业园建设。”
“我们每一笔投资的变更都是监管部门认可的,否则我们也不敢随意变更。”钱建林坦言,募投项目的变更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国家的“提速降费”,二是新能源汽车补贴的“退坡”。
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结束后,钱建林又急匆匆地赶赴另一家媒体的采访现场,对于他来说,能否让更多的投资者充分了解亨通光电的战略发展,是近期必须要全力以赴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