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皮凯蒂:中国现今仍比美国更加平等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皮凯蒂等
2019-05-24 21:37

如果政府只依赖税收和转移性支出制度,那么不平等加剧的情况就会发生。相较之下,中国的混合经济结构(国民财富中的公有份额较高)可能缓解了不平等的加剧。

作者介绍:

       托马斯· 皮凯蒂( Thomas Piketty),著名经济学家,巴黎经济学院教授,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研究主任。1971年出生于法国上塞纳省,18岁考入著名学府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习数学和经济学专业。22 岁获得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双博士学位。曾先后担任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院副教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研究主任,2006 年作为创始人出任首任巴黎经济学院院长。曾获得法国青年经济学家奖、伊尔约 · 约翰逊经济学奖。主要的代表作有《退休体系改革建议》《税制改革》《21 世纪资本论》(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等。

     《21世纪资本论》风靡全球,作者皮凯蒂又推出专门研究中国问题的力作。通过综合国民经济核算数据、调查数据与新的税收数据,本文对1978年-2015年中国收入、财富积累与分配的演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结果发现中国国民财富与收入之比从1978年的350%增加到2015年的700%,而公有财产占国民财富的比重从70%下降至30%。中国的收入不平等程度曾与北欧国家相近,现正接近美国的水平,但仍低于美国水平。

国民收入与财富数据

1978—2015 年,中国从贫穷、欠发达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领先的新兴经济体。中国在世界人口中的份额有所下降,但 GDP 的份额从 1978 年的不足 3%上升至 2015 年的 20%。据官方统计,1978—2015 年,中国人均成人实际国民收入从 120 欧元 / 月(以 2015 年欧元表示。现在合人民币约926元——编者加)增长至 1000 多欧元 / 月(约合人民币7718元——编者加),增长 8 倍以上。

我们发现,中国国民财富与收入之比从 1978 年的 350% 上升至 2015 年的 700%。这种增长可以结合高储蓄率和相对资产价格的逐步上升来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财产法律制度的变迁。国民财富中的公有财产份额从1978年的70%下降至2015 年的30%。私人家庭现拥有 95% 以上的住房存量,而在1978 年这一比重为50%。中国公司仍主要为公有:近60% 的中国公司股权为政府所有(2009 年以来出现小幅但显著的反弹),30%为中国私人所有,10% 为外国人所有。

简而言之,中国更应该被视为拥有强大公有制的混合经济体。虽然中国如今公有财产份额(30%)不是很高,但仍高于二战后20 年间西方混合经济体制期间的相应份额(15%~ 25%)。西方国家国民财富中的公有财产份额已降到 0% 或更低(美国、英国、日本与意大利现公有债务超过公有资产),而中国的公有财产份额自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似乎有所增加。这些发现并非完全出乎意料,但我们认为对这些演变进行统计十分重要。通过构建可比较的国民财富结构数据序列,我们可以更好地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财产结构的差异。

实际上,在 1970 年代末,中国的不平等程度曾低于欧洲(接近最平等的北欧国家),而现在正接近美国的水平。尽管增长快速,但现今中国的不平等程度仍显著低于美国。中国 50% 人口(较低收入)的收入份额约为 15%,而美国与法国这一比例分别为 12% 和 22%。目前,中国的发展模式似乎比美国更加平等,比欧洲更不平等。中国收入不平等程度,近年来似乎已趋于稳定。

我们还综合财富调查与覆盖中国最富裕家庭的年度胡润财富排行榜数据估计了 1995—2016 年的财富不平等,财富集中度似乎也急剧上升。中国 10% 人口的财富份额(2015 年为 67%)接近美国水平(72%),远高于与法国类似的国家(50%)。

财富与收入之比

我们从中国国民财富水平和结构的总体演变过程开始分析。中国国民财富与国民收入的比值从 1978 年的 350%上升到 1993 年的 500%, 2015 年超过700%。 1978 年农业用地占总财富的比例重约为 50%,而 2015 年占比不足 10%。相比之下,住房和其他国内资本(如公司、公共行政部门及家庭使用的建筑物、设备、机械及专利等)的规模及其占比均大幅增加。此外,21 世纪前 10 年中期以来国外净资产也显著增加了国民财富。

1978 年私有财富占国民收入的比例相对较小(约为 100%),而今私有财富占比已高于 450%。相较而言,公有财富占比则维持在 250%左右。因此,1978 年国民财富中公有财富与私有财富份额分别为 70%、 30%,但 2015 年两者比例发生逆转,即公有财富与私有财富份额分别是 30%、 70%。中国已经是一个混合经济体。

私人拥有财富的进程在住房上体现尤为明显。现今中国 95%的住房存量属于私人所有, 1978 年这一比例为 50%。而对于其他国内资本来说,公有份额虽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 50%左右。 1978 年,私人持有国内公司股权(交易和非交易)比例(约 5%)可忽略不计,而 2015 年约为 30%。虽然私人持有比例大幅上升,但同时这也意味着中国政府仍然持有约 60%的国内公司股权(外国人持有剩余的 10%)。此外, 2006 年以前中国股权的公有份额大幅下降,但 2006 年后趋于稳定。

财富积累分解

如何解释过去几十年中国国民财富与国民收入比的急剧上升?根据我们的估计,储蓄流可解释1978 年以来财富与收入之比上升的 50%~ 60%,而资产相对价格的增长可解释剩余的 40%~ 50%, 意味着股票、住房价格上涨远超出消费者价格上涨。

与富裕国家相同,资产相对价格的上涨自身可通过一系列因素得以解释。中国家庭对住房资产有很高的需求(部分原因可能是可替代的投资工具有限及公共养老金扩张不够明显)。此外,法律制度的变化强化了这方面权利:取消租金管制;房东与租户的相对权力发生变化。

城乡差距的角色

城乡差距在中国收入不平等的演变中扮演什么角色?城镇成年人口数量从 1978 年的 1 亿人增加到 2015 年的近 6 亿人,而农村成年人口数量基本保持稳定。中国城乡间的收入差距始终较高且逐步扩大。 1978 年,城镇家庭的平均收入是农村家庭的 2 倍,但现在是 3.5 倍。结果是虽然城镇成人人口份额从 1978 年的 20%增长到 2015 年的 55%,收入份额却从 30%增加到80%。

尽管城乡差距有所扩大,但中国不平等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城镇内部与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分化的不断加剧。城乡内部收入最高的10% 人口收入份额的增长与全国基本相当。需要注意的是,农村内部的不平等程度总是比城镇内部高。

可以看出, 20 世纪 70 年代末中国始终比法国和美国更加平等。但在 21 世纪前 10 年中期,中国不平等程度高于法国(广泛代表欧洲不平等程度的国家),且越来越接近美国。尽管不平等程度有所提高,但现今中国仍然比美国更加平等。中国1%人口(高收入)的收入份额从 6%上升到 14%,而美国则从 11%上升到 20%。中国50%人口(较低收入)的收入份额约为 15%(农村为 20%、城镇为 25%),而美国与法国分别为 12%、 22%。即便是中国城镇(其人口数量是美国的两倍)也远比美国更加平等。

结论

通过综合对比中国国民经济核算、调查、财富排名及税收数据(包括最近公布的覆盖高收入者的所得税数据),本文有两个主要发现:第一,中国财产结构是混合经济。第二,1970 年代末,中国的不平等程度曾低于欧洲(接近最平等的北欧国家),而现正接近美国。尽管如此,中国目前的不平等程度仍低于美国。

如果政府只依赖税收和转移性支出制度,那么不平等加剧的情况就会发生。相较之下,中国的混合经济结构(国民财富中的公有份额较高)可能缓解了不平等的加剧。这也解释了中国不平等的增长程度比美国(公有财富为负)低的原因。

中国的不平等程度是否过高?本文的证据显然不足以回答如此复杂的问题。然而,我们的发现至少表明有必要提高收入和财富的透明度。

(本文原刊于中国社科院《财经智库CASS》,经授权。原文标题为《中国资本积累、私有财产与不平等的增长:1978—2015》,有删节)

(编辑:祝乃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