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能不能带手机入校园?“互联网+教育”如何培育个性化创新人才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2019-05-29

“现在社会上对是否应该允许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争论很多,我的看法与很多校长不同,我认为现代社会已经离不开手机,所以我们学校允许学生带手机进校园,而且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正确使用手机。”在5月28日第五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开幕式上,北京一零一中学教育集团总校校长陆云泉说。

他认为,未来的学校应该特别重视个性化和差异化,为每个不同的学生选择适合个体的优质教育,而教育均衡和卓越人才培养之间的一部分矛盾可以通过“智慧教育”解决。

5月28日,第五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在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开幕。作为2019中关村创新创业季精彩系列活动之一,本届“创新周”活动以挖掘“互联网+教育”新动力为主旨,汇聚30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政府领导、教育界专家学者、教育企业家及教育领域投资人,共同探讨教育领域“政策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构建优化科技与教育融合发展的生态。

(开幕式现场)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幕式上,北京开放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褚宏启认为,应该完善学生素质评价制度和考试制度。不再只以分数论英雄,把学生创新能力作为重要考评内容,引导政府、学校、学生形成新的发展目标导向。

褚宏启认为,应试教育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阻碍。上海市教科研2010年进行的调研显示:上海、天津、重庆、南京、杭州和南昌106所中小学校11098名学生的大样本调查显示,在有利于创造了培养的学校环境优良率一项中,小学为16.6%、初中为13.4%、高中为5.5%。

他指出,创新能力的实现要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优化教学方法,强化青少年自主思维能力,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等一整套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来落实,而改善教育的评价和管理体系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钟秉林认为,学校一定要保持对人工智能、大数据、VR、AR等现代科技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敏锐,结合学校实际,不失时机地开展多样化探索。

“过去通过远程教育推广优质教育资源的做法,并未取得预想中那么好的成果,我觉得问题在于两个方面:投入的资源没有考虑到当地的学情水平;当地师资也没有进行很好的培训,导致无法匹配远程教育的资源支持。”中国教科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未来学校实验室主任王素说。

“现在一些在线教育公司的课程尽管是碎片化的,但是质量确实很高,在课程、传授知识方面做得很好。但是需要注意,课程教育不等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教育产业需要保持理性。”钟秉林说。

“教育系统为了实现教育创新已经用了‘洪荒之力’,今后需要动员社会各方的力量参与教育创新。”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说。

“我们不希望企业界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再来做应试的事情,另外,希望社会各界,包括资本市场用公益精神滋养教育创新。”他说。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董事长杨丹在开幕式上指出,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需要群策群力。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未来将进一步发挥自主创新平台的优势,紧盯教育创新和改革前沿,不断聚集教育科技创新要素,打造“互联网+教育”产业生态服务体系。同时,还将积极对接来自全国其他区域的教育产业升级需求,推广中心成熟的“互联网+教育”产业深度服务,促进当地教育事业发展,成为区域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典型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