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收缩、裁员、欠薪……企业纷纷洗牌,价格动辄大几千的基因检测可信吗?
基因检测的冰与火。
中国的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前景广阔却暗潮汹涌。经过早期“野蛮”发展的基因检测企业,再次进入洗牌期。
据亿欧网消息,本月,基因检测的明星公司安诺优达被爆裁撤肿瘤业务线全体员工约60人,并已于5月23日发邮件通知相关员工,称因公司经营方针和业务发生重大调整和变化,强制要求员工签署《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和《员工离职工作交接报告》,限时5月24日回复扫描件,逾期则视为默认同意。
安诺优达肿瘤线员工签署合同的公司名称为:安维康基因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是安诺优达基因科技(北京)有限公司100%控股公司。此次事件被涉及的员工表示,安诺对肿瘤线的裁员已不是第一次。
类似事件在基因检测企业中也屡见不鲜。据自媒体“E药经理人”消息,此前药明生物旗下的明码生物也被曝出裁员,而在人民网也有网友爆料称,华生基因涉嫌拖欠员工工资。
这几乎已成为当前整个基因检测行业的痛点:行业处于早期阶段、发展速度过快、商业模式不清晰、监管和规范跟不上,自然一系列问题就会陆续出现。而基因检测服务也开始受到了大众的怀疑。
一点唾液,便可上知祖先来历,下知疾病风险。基因检测服务悄然从严格的医疗技术走向了消费级技术。
普通人希望解开“身世”之谜:了解家族历史、遗传疾病潜在风险,更好地规划生活、规范行为,这一需求促使着直接面向顾客(direct-to-consumer,DTC)类测序服务飞速发展,数以百万计的消费者成为生物技术公司的客户群,这背后的巨大市场也引入了企业和资本的涌入。
而消费级的基因检测服务到底是什么呢?
消费级基因检测是相对于医疗级基因检测而言的,其面向大众消费者提供基因检测服务,帮助用户了解个体特质,具有健康生活的指导意义,同时在检测报告呈现形式中会兼顾趣味性和易懂性。
消费级基因检测企业提供的服务模式可分为DTC模式(直接面对消费者销售)、B2B2C模式(主要面对机构销售)。
DTC是我国的主流模式,指在没有医疗人员参与的情况下,直接向消费者销售的体外诊断产品模式。消费级DTC基因检测产品的消费全流程一般包括五步:购买检测、绑定账号、唾液采样、回寄试管、查看报告。
代表企业有美国企业23andme、Ancestry,国内企业主要有微基因、23魔方等。企业直接面向个人用户,检测几十万个基因位点,检测结果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了解自己。销售方式则依靠互联网模式,以微信公众号或APP进行用户维护,暂不具备临床诊断资质,根据美国经验,未来有望开放诊断权限。
在美国,祖源分析非常受欢迎。根据NIH数据,DTC产品主要包括疾病风险和健康;族源或家谱;亲属测试;以及生活方式如营养、减肥、护肤、睡眠,甚至葡萄酒偏好等。
01
基因检测价差大 四大功能为主流
当前市面上,无论是已经成熟的基因检测公司,还是众多直面消费者的基因检测创业公司,其产品种类乍看之下纷繁复杂,但基本可分为四大检测板块:肿瘤易感基因、慢性病遗传病基因、产前与母婴诊断,以及各类包括健康管理和天赋基因的综合类检测。
1、肿瘤易感基因检测
肿瘤易感基因检测基本针对全年龄段、全区域的消费者,但由于中老年的肿瘤发病率较高,因此是重点针对人群。而肿瘤易感基因检测能够一定程度上帮助消费者防止恶性肿瘤产生,结合个性用药检测,能够使得癌症药物发挥更大的治疗效果。
这一检测领域价格差别不小,且都动辄大几千并不便宜。21新健康记者通过京东、淘宝等公开渠道搜集到的价格信息为,以乳腺癌基因检测为例,泛生子要1499元、格致健康体检套餐要2800元、核子基因要2350元。
2、慢性病遗传病基因检测
慢性病是全世界人民所面临的高发疾病,如何进行预防是广大群众、尤其是中老年人非常关注的问题。针对慢性病来说,预防和管理的重要性不亚于治疗,基因检测可以让消费者享受更为精准的治疗。
而此类检测基本上是千元级别,比如小螺旋11项慢性病基因检测要999元、核子基因高血压基因检测要1400元、格致健康的老年病筛查要1280元。
3、产前与母婴诊断
此项品类目标人群为孕妇,包括产前产后,以及其他和婴儿相关的一系列基因检测,是完全针对准妈妈的一项产品。产前诊断有利于优生优育,也便于家长了解婴儿,因而成为许多准妈妈的选择。严格意义上来说产前诊断不属于消费级基因检测范围。几大基因检测巨头公司如贝瑞基因、华大基因等,均以NIPT为主营业务。
康耀基因的无创胎儿基因检测要1600元、小鸟快验无创产前DNA基因检测要1690元。实际上除了网上售卖的渠道,更多的NIPT类业务是在医院方进行的。
“唐筛明明合格,但医生还是建议在孕19周做无创产前筛查,我被安排到一间屋子里用支付宝或者微信付钱,几周过去了也没收到发票。”一位北京的孕妈张女士(化名)向21新健康记者透露。
“做无创DNA之前,医生并没有事先仔细介绍,就说我唐筛不合格必须做这个检查,看看孩子是不是畸形。但到了做无创抽血的小屋子里时,有疑似是外院护士给我讲解了无创的作用,还给我推销第二档的检查,据说更全,但是第二档检查好像要五六千块,我选了最便宜的3800这档,加上挂号费50,抽血材料费10块,一共花了3860元。而据了解,在广州做类似的筛查只需要1410元。”张女士回忆起自己的无创产前筛查经历,怀疑收费并不合理。
但据21新健康记者获得的信息,目前无创产前检测给到代理商的价格在千元左右。
目前,深圳市已成为第一个将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纳入医保的城市,而广州则可以通过选择放弃传统医保项目血清唐筛,从而获得无创产前筛查的195元减免优惠。但大多数地方的无创产前诊断仍是市场定价,存在偏远地方因运输等其他原因,实际价格更贵的现象。
4、健康管理和天赋基因的综合类检测
全面型健康基因管理的消费级基因检测,其针对目标为健康或亚健康人群,以较低廉的价格让消费者对自己的基因遗传情况以及患病可能有一定了解,这是市面上大众接触最多的一种类型。但这一类目娱乐化较重,其专业性和医疗价值比较难以衡量,在专业性提升后潜力巨大。
综合类类检测报告内容主要包括:祖源分析、运动基因、营养代谢、健康风险、遗传性疾病、药物指南、遗传特征、皮肤特性、心理特质等,每一项报告内容中又包含若干个子项目。
此类综合类检测产品价格差距较大,从几百到几千不等,最大的价格差原因是使用的基因检测技术不同。
目前消费级基因检测使用的技术主要有两种:芯片检测、高通量测序。
基因芯片的优势在于对于已知的目标序列做检测,性价比较高。而高通量的优势在于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对大量基因进行检测,可检测位点多,这又自然导致成本上升。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产品定价,但高通量测序和芯片检测技术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比起技术,消费者更能直观感受到的是检测报告结果以及后续指导服务等。
目前市面上主流的几百块的产品,都是使用芯片技术,比如499元的23魔方基因检测服务、499元微基因Wegene标准版、499元的水母基因Pro版。检测项目都大同小异,而数据解读、结果展示和后续指导服务部分是各大企业的发力点。
随着市场的不断开发,除了四大主流服务,目前市场上甚至出现了针对宠物的基因检测服务。
根据Nature在2018年8月的数据,全球至少有数十家试验机构和企业正在销售宠物基因检测产品。如对于一些“身世不明”的宠物,基因检测可以帮助识别宠物品系和血统;对于患病宠物,尤其是针对一些遗传病,可以识别致病基因,辅助诊断和治疗;还可以帮助犬舍进行优质品种的育种研究。记者在网络搜索名种猫,发现了许多猫舍在卖猫时,为了获得消费者的信任,会向购买者出示小猫父母的基因检测报告。
02
市场到底有多大?
近几年,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者对健康保健意识的不断提高,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在中国迅速成长。
2014-2015年,很多以消费级基因检测为方向的创业公司成立,中国消费级基因行业正式起步。面向大众消费者的消费级基因检测目前几乎没有限制,由于基因测序技术的成本不断降低,消费市场的创业机会俨然是一片蓝海。目前美国已有一批DTC公司,如23andMe、Ancestry、Helix和Human Longevity等。2013年后,中国也开始诞生此类公司,如23魔方、微基因、水母基因、美因基因等。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在的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超过了200家。
从2017年起,全球DTC基因检测市场进入了快速增长的阶段。2012年,美国DTC基因检测的市场渗透率仅有0.1%,而到了2017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3.5%,仅2017年美国参与大Panel 基因组检测的人数就有700万人。
反观国内,2016年参与消费级基因检测并拥有自身数据的个人用户总量约为10万人,2017年约为30万人。目前,中国消费级基因检测服务的人口渗透率是0.03%,也就是说在2022年,中国将有5000万人拥有自己的基因组数据,市场空间巨大。
而消费级基因检测企业也得到了资本的青睐,进一步提升行业的发展速度。
成立于2014年的微基因于2018年1月完成B轮融资,据官方公布,当时其用户数量已经达到10万;2015年,23魔方在成都成立,在2018年3月获得由经纬中国领投的1亿元融资后,时隔2个月又获得了6200万元的B3轮融资。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中国累计参与消费基因检测的人数已达到30万,行业规模达到158亿元,同比增长23.4%,而2018年参与检测的人数已经上升到100万,预计2018年市场规模在207亿元左右。
但是在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03
暗潮汹涌:消费级基因检测问题频现
火石研究院高级行业分析师魏洪泽层公开指出,消费级基因测序市场存在诸多问题,如用户认识局限、消费者往往会过度评价等。消费级基因检测虽是面向大众消费市场,但由于基因检测技术的高度专业性,消费者对基因检测的认识还相当有限。
目前市场上可以进行消费级基因检测的公司五花八门,价格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消费级基因检测多以低通量为主,主要方法有PCR、基因芯片,检测每个位点的价格平摊下来只有几毛钱、几分钱甚至更低。但大众对技术还很陌生,很多公司不具备检测能力,而是层层转包。
这便导致了行业口碑的参差不齐。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督,不少公司对基因检测存在夸大宣传、虚假宣传的问题,会让消费者不信任,而且大多数公司也欠缺对后续数据的解读能力。
知乎网友“阿娜拉”在看完基因科普类文章后,为了更加了解自己,选择进行基因检测。可在做完基因检测后,她收到的基因数据解读却连续变更,使得她开始怀疑起了基因检测的真实性。
业内人士也曾表示,“相较于临床级基因检测,消费级基因检测准确性有所降低,其报告也不能视为诊断依据,结果也多偏向娱乐化。”
其次是目前监管政策不完善。国内还没有针对消费级基因检测的明确规范,国内部分基因检测商家甚至都无需自建检测实验室,只是通过租赁形式使用科研机构或大公司的实验室进行检测,本身仅作为代理商进行产品推广。由于投入成本低廉,不直接对检测结果负责,在利益的驱使下,基因检测直接沦为保健品企业、早教机构销售产品的幌子。
消费者拿到检测报告后,公司会根据报告内容进行相关产品的精准推销。如进行减肥基因检测、皮肤基因检测的消费者,会收到瘦身产品、定制化妆品的推广信息;而那些进行心脑血管、帕金森等慢性病检测的老人,则会被推荐购买相关保健品,这些保健品大多价格不菲。
2015年,江苏江阴的陈伟珊老人通过购买保健品,获得了一个做基因检测的机会。在做完整套基因检测之后,陈伟珊拿到了一本300多页、对她来说就像天书一样的基因报告。报告提示她在宫颈癌、胆固醇代谢、阿尔兹海默症等多种疾病上遗传危险系数过高,建议她购买该公司生产的多种保健品。老人耗光积蓄购买了20多万元的保健品,却没有感觉到这些产品给自己带来了帮助,最后因为心态失衡选择了跳河自尽。
其实有疾病风险并不意味着一定发病,这家公司正是利用了消费者对基因认识的盲区,对基因报告做了错误导向的解读,使基因检测沦为保健品促销的工具。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员,世界卫生组织遗传病社区控制合作中心主任黄尚志曾在媒体采访中表示:“有的人他本来挺好的,但检查出来你有某一个病(的基因),精神就垮掉了。”
的确,消费级基因服务的出现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又一次体现,基因检测对健康管理、疾病预防的作用不可忽视,广阔的市场前景也颇具吸引力。但是倘若此类与基因息息相关的服务,不能得到有效监管,消费者的信任被一次次消耗殆尽之后,即使是优质企业又如何得到发展机会?
(编辑:李欣夷,张伟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