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企业不断涌现 成都“城市机会清单”扩容

21世纪经济报道 郭力
2019-06-13 07:00

有了“沃土”,种子才可能发芽生长。

在2017年7月召开的成都产业发展大会上,成都市坦然“交底”:全市尚无一家独角兽企业。

而到了2018年底,成都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加快形成,城市发展的内在稳定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不断增强,不仅涌现了多只独角兽和“准独角兽”,新经济和创新也开始成为这座城市的发展新动力。而在这一过程中,党委政府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新经济发展成都路径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新潮传媒、医云科技、1919酒类直供、驹马物流4家企业成长为“独角兽”;此外,全市新增新经济企业4.1万户,同比增长19%;百家重点企业中71户规上企业累计收入251.47亿元,同比增长40.24%;其中,245家新经济企业获得投资170.21亿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成都市的全社会研发投入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长,各类市场主体年增加35万余家,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显著,年新增就业近30万人。

截止到今年一季度,成都市的GDP依然保持了8%的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是8.3%,外贸进出口达到21%,一系列证据充分表明:创新已经成为推动这座城市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

而在最近几年的新经济发展过程中,成都取得了哪些经验?哪些方面还有不足?

成都市新经济委副主任周洪表示,作为全国首个系统提出发展新经济的城市,成都以极大的决心和雄心创造性开展工作,探索形成一套新经济发展的成都路径。

一是系统设计推进体系。形成了新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新经济委——新经济发展研究院——城市级新经济俱乐部的完整组织构架。

二是系统探索发展理念。召开新经济发展大会,形成新经济一系列具体举措。

三是建立新经济统计体系,并建设新经济大数据监测平台,建立新经济目标考核体系,采用场景供给、新经济营收、企业增长、获得风投、梯度培育等指标对相关市级部门及区(市)县进行考核。

周洪还特别提到,成都构建“1+6+7+N”新经济政策体系,从政策端努力营造新经济发展的环境沃土,如印发实施《关于营造新生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意见》,逐一出台“六大形态”、“七大应用场景”实施方案等。

新经济“六大形态”是指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和共享经济,“七大应用场景”,即通过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科技创新创业、人力资本协同、消费提档升级、绿色低碳发展和现代供应链创新应用,培厚新经济发展的市场沃土。

而6月11日,由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编制和发布的一组数据,也反映了成都市的有力推动对当地新经济生态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当日发布的数据为第3期“中国‘双创’金融指数”(以下简称IEFI)。在本期指数当中,成都综合得分跃居全国第5。且从综合实力增长来看,成都过去一年“双创”金融综合实力增长速度位居全国第一。

“作为继北、上、深、广之后‘双创’金融发展和支持水平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成都的成功经验在国内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借鉴意义。”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所所长刘国宏称,“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政府在推进政策支持和打造金融服务平台方面不遗余力,通过整合资源打造五大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和两大金融生态保障平台,在全国率先探索构建了体系化、综合性、一站式的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投融资服务体系,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的金融服务需求。”

探索地方经济治理体系转型

事实上,成都在新经济方面的持续发力,也代表着地方政府探索经济治理领域转型方面的一个样本。

“国家提出构建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其中包括经济治理体系。而在所有的治理体系里面,以经济为切口,可以起到引领作用。”

周洪进一步解释称,经济治理体系的转型,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涉及观念的转变。即推进政策制定“配菜”变“点菜”、公共服务“个别服务”变“生态营造”、企业发展“给优惠”变“给机会”的三个转变。

第二个方面是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的转变。周洪称,在生产方面,把以前的“产城人”,转变为以人为核心的“人城产”,去构建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方面,在包括建设天府绿道,以及打造夜间经济等,提升了人民生活的品质。

第三是在政府治理方面,如成都于全国所有城市之中,首家推出了“城市机会清单”,“以前政府都推出的是负面清单,而我们城市机会清单的推出,却是希望做正向思维方式引导,以告诉外界在我们的城市可以做什么,鼓励做什么”。

周洪所说的“城市机会清单”,是指今年3月,成都在全国首创性提出了“城市机会清单”,聚焦10个应用场景发布了7大类、450条供需信息,意在促进城市化公共资源和政策服务与企业创新需求和产品的供需对接。营造“机会之城”,成为培育新经济的新方向。

“新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周洪表示,如何增大创新成功的概率,就是营造新经济的应用场景,从企业创新产品角度,梳理城市的公共资源和政策服务,给新技术、新模式、新形态提供能够落地的应用入口和市场机会。

而在本次创交会上,成都发布第二批“城市机会清单”,持续加大场景供给,落地落实新经济企业的参与机会。

数据显示,第二轮机会清单的供需信息较第一轮进一步增加,本批次城市机会清单共发布764条供需信息,其中政府供需信息612条、企业供需信息152条。成都城市机会清单共651条供需信息,其中政府需求信息445条、供给信息85条,企业需求信息51条、供给信息70条。

而为了发展新经济,成都市还在体制机制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改革。

“新经济的发展为我们的治理提出了很多的挑战,”周洪举例说,“比如在快递员如何去办理社保的问题上,成都市通过建立新经济企业的行业认定规则,对新经济企业的就业人员的参保等问题提出了规范,从而解决了很多城市无法为快递员办理社保的难题。”

此外,周洪认为,成都市在发展新经济方面,还创新了帮助企业发展的“条件逻辑”。如在过去,政府往往通过给能源、土地等要素资源去帮助企业发展,但这并不适用于新经济企业的发展,因此成都通过场景的培育,营造了出现很多新的市场。举例而言,成都充分考虑前沿科技和颠覆性技术对未来生产生活的影响,超前谋划、前瞻布局,规划建设200平方公里智慧交通生态圈,启动建设5平方公里无人驾驶汽车测试场;在远洋太古里建设全国首个5G示范街区,二环路快速公交建成全国首条试商用5G精品环线,吸引新经济企业参与城市建设运营。三是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应用场景。对接生产生活需求,鼓励企业围绕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提供解决方案,开展共享停车试点,推进共享停车平台企业为全市460余个小区提供车位共享服务;加快推进盒马鲜生、缤果盒子等“新零售”的场景布局。

对于成都在创新创业方面的表现,前来参加本届创交会的美国奥斯汀市的议员卡特琳表示,我觉得成都是一个非常热衷于创新的城市,“6月11日的时候,我们去本次创交会的会展现场进行参观,我发现了非常多的初创公司,而且感觉成都在这个方面取得很多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