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世界经济格局深刻变化,积极有效应对外部冲击

21世纪经济报道 刘学智
2019-06-14 07:00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刘学智

世界经济正在发生一系列重要变化,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外部环境变化对我国的冲击。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对我国经济的直接影响可控,但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转变,需要关注外部冲击对我国较为深远的影响。我国经济具备平稳运行的能力,采取有效措施能够很好应对外部冲击。

世界经济出现了三方面重要变化

一是全球经济增长已到拐点,需求减弱带来政策预期转变。从经济周期来看,全球经济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近10年复苏性增长,当前已经触及本轮增长周期的顶点,逐渐进入下行阶段。从主要国家来看,美国经济增长动能逐渐减弱,减税政策效应递减,下半年经济增速可能明显回落;英国脱欧前景不明带来打击市场信心,法国“黄马甲”运动引发社会动荡,民粹主义持续发酵,欧洲经济可能衰退;新兴经济体内部分化加剧、产业结构重塑,经济脆弱的国家可能出现债务危机。为了应对需求减弱导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正常化走到尾声,甚至出现转向的可能。全球已有十多家央行降息,美联储降息的预期逐渐增强,对全球经济金融市场带来新的影响。

二是中美贸易摩擦不确定性上升,需要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近年来美国盛行贸易保护主义,中美贸易摩擦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美国单方面对2000亿美元中国出口商品征收25%的关税,并威胁将对另外325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征收25%的关税。

中方立刻作出应有的反制措施,对原产于美国约600亿美元进口商品加征关税。虽然目前双方处于对峙态势,但都有所克制,并且都有缓和紧张态势的意愿。未来双方团队有可能继续开展磋商。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即使当前摩擦降温,中美竞争关系不会根本改变,未来美国仍将从知识产权、金融、科技、政治、军事等领域全方位遏制中国,我们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三是国际经贸体系处于变革时期,全球经济格局将深刻调整。全球主要的经贸体系普遍建立于上个世纪,有的已经运行超过50年,传统国际经济规则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经贸环境,目前处于变革的关键时期。多边经贸体系改革愈发成为共识,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已经生效、新的北美自贸协定(USMCA)已经达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国际服务贸易协定(TISA)等贸易投资规则正在推进,将对现行国际经贸规则和国际贸易体系产生较大冲击。WTO改革势在必行,但如何改革存在诸多分歧。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主张建立高水平、强约束的国际贸易与投资规则;新兴国家则希望建立符合各方实际情况的、有弹性的新规则。未来经贸体系如何改革,将直接决定全球经济走势,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巨大影响。

外部环境变化给我国经济带来深远影响

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对我国经济的直接影响可控,即便美国加征关税,带来的直接冲击基本可以承受。考虑到国内逆周期调节措施逐渐释放效力,基建投资有望加快、减税降费力度加大、消费拉动经济的作用增强,今年经济增速保持在6%-6.5%增长目标的压力不大。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转变,需要关注外部环境对我国带来较为深远的影响。

第一,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外向型增长模式难以维持。今年1-5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2.1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4.1%;其中出口增长6.1%,进口增长1.8%;贸易顺差8933.6亿元,扩大45%。贸易顺差扩大主要源于进口下降,而进口下降一方面反映国内需求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很多进口产品是为了出口,进口的下降也反映了外需的疲弱。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以及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出口订单已经下滑,未来出口增速可能放缓。影响出口增长的因素仍在增多,继续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难度日益加大,我们需要加快外向型经济向内向型经济的转型。

第二,制造业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1-4月我国制造业投资累计增长2.5%,比去年下降7个百分点,创有该统计数据以来的最低增速。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贸易摩擦加重带来外需走弱压力,与出口相关的制造业投资预期减弱。根据我国对美出口结构,预计受到冲击最大的是纺织品、家具家电、化工产品、橡胶和塑料制品、机电产品、计算机及移动通信设备生产制造业等。这些领域的生产和投资预期较差,并影响到第一产业和服务业需求,波及到内需放缓。如果外部环境难以改善,与外需紧密相关的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将减弱。当前我们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就业是近两年最重要工作,外需减弱的情况下有必要扩大内需增加就业,达到年度新增就业岗位1100万个的目标。

第三,随着经济结构转型,近几年我国沿海省份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海外转移是正常现象,但是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产业价值链向外转移加快。生产环节向外转移,一方面导致传统经济增长动能加速减弱,另一方面对产业格局带来剧烈冲击。今年以来美国减少对我国的进口,转而加大从中国台湾、越南等地区和国家的进口。根据相关机构的数据监测,一季度美国从中国内地的进口下降了13.5%,而从越南进口增加了37.2%, 从中国台湾进口增加了19.3%;从中国进口的电冰箱下降了24.1%,而从韩国和墨西哥进口则增长了32%;从中国进口的轮胎下降了28.6%,而从越南增加了141.7%。如果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技术提升缓慢,新动能难以形成,将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压力加大。对于全球经济而言,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正在扭曲全球市场,造成全球产业链割裂。

第四,金融市场存在波动风险。在全球经济放缓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下,全球资本市场出现频繁波动,投资市场出现“现金为王”的论调,各国央行大幅增加黄金储备资产。全球可能迎来新一轮降息周期,再加上对地缘政治和美元指数的担忧,可能导致全球性金融市场波动。受外部环境影响,人民币贬值压力陡升。短期内人民币贬值压力不容小觑。如果汇率持续贬值,将导致国内金融市场波动。为了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积极应对外部冲击,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十分必要。我国经济基本面良好,宏观政策空间充足,政策工具箱丰富,有能力应对各种不确定性,确保汇率稳定和金融市场稳定。

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外部环境变化

我国经济回旋余地很大,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空间很大,拥有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已形成完备的工业制造业体系。我国经济具备平稳运行的能力,采取有效措施能够很好应对外部冲击。

宏观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力度。面对外需走弱压力,要加大稳增长、稳就业力度,保持逆周期调节定力。积极财政政策要发挥更大作用,重点支持基建和补短板薄弱领域,可以适度加大地方专项债规模。减税降费要加大执行力度,加快推进实施,重点降低制造业税费负担,减轻市场主体税负,激发经济增长活力。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适度充裕,加大结构性支持力度,定向降准等政策还应继续出台,稳定市场预期。如果全球性降息周期开启,我们也可以考虑降息的可能性。

全面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我国过去几十年取得的发展成就,起始于上一轮改革开放。现在到了改革深水区、开放探索区,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难度和阻力加大,但仍要继续向前推进。当前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改革窗口期收窄,我们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要走得更深、更实。改革上,行政体制改革、生产要素市场改革、国企改革等方面都有较大空间。开放上,服务业对外开放、市场准入限制等开放空间也有很大。通过新一轮改革开放,获得新一轮全球化福利。

加快生产和贸易结构调整转型。我们要全面优化供给侧结构,企业生产端从满足海外需求向满足国内需求转型。逐渐降低对少数国家过高的出口依存度,实现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市场多元、区域与产业结构平衡的贸易新格局。过去我们更多地重视货物贸易而轻视服务贸易,在货物贸易创造大量顺差的同时,2010年之后服务贸易逆差快速增长。未来政策重点应该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更加注重服务性产业发展,扩大服务业在经济中的占比,提升服务业综合竞争力。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于创新发展,最大问题并不在于外部封锁,更多的是要解决内部发展模式的问题,要从重资产、轻技术向轻资产、重技术转型。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目的并不是简单地突破国外技术封锁,而是要真实提升自己的科技研究水平,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必要降低经济发展对房地产业的依赖,不能继续让房地产业吸取过多资源,而是要加大科研创新的资源投入。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让不同主体获得同样的市场地位,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有意愿投入到创新领域。

积极参与全球经贸规则制定。过去我国更多地是国际规则的接受者。现在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应该要体现出大国担当、彰显大国责任,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当前国际经贸体系处于变革时期,我国需要在国际事务中相应地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在新的国际经贸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与此同时,要完善健全涉外法律法规体系,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编辑:欧阳觅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