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回应港交所前高层涉嫌“放水”,李小加称“再完美的制度亦不能杜绝蛀虫”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朱丽娜 香港报道
2019-06-14 12:01

李小加说,“我对监管制度十分有信心,因为香港制度清晰,每个步骤每个人的权力都有充份制衡机制。”

6月14日,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向媒体表示,港交所前高层在审核IPO上市时“放水”的有关报道仍属猜测,有待时间证明,我对监管制度十分有信心,因为香港制度清晰,每个步骤每个人的权力都有充份制衡机制。”

同时,他坦言:“再完美的制度亦不能杜绝蛀虫,一旦发现烂苹果会毫不犹疑清除掉,而加强内部监察’永远在路上’。”

日前,港交所高层卷入贪腐丑闻的报道铺天盖地。据报道,某位曾负责新股IPO审批的港交所前高层,联同保荐人及律师行涉嫌“不当审批”及向个别申请人“放水”,协助不完全符合上市要求的公司通过审批,涉及超过30宗上市申请,主要涉及建筑股及餐饮股。

上述高层于2013年加入港交所,管理一个由70名员工组成的团队,负责监管新上市公司申请,包括发布指引、制定政策和审核招股说明书。该高层近期已以“家庭原因”离职,事件进入调查阶段。

该事件再度引发市场关注,港交所作为上市公司及担任监管机构双重角色的潜在利益冲突。现有的上市审批制度,由上市科及上市委员会“把关”是否足够。

港交所发言人称,香港交易所是受到严格监管的上市机构,有既定而有效的内部流程和机制,包括上市审批程序。该行之有效的机制确保香港交易所的操作保持高度诚信和专业操守,包括处理任何不当行为。香港交易所致力维护香港作为领先金融市场的质素、持续发展和市场高度透明。“我们不评论个别员工事宜”,该发言人表示。

上市三部曲

根据目前香港上市机制, 港交所是上市审批的前线监管机构,所有新股申请需向港交所提交。保荐人代上市申请人递交上市申请(俗称A1)后,由上市科审阅,再由上市委员会进行上市聆讯决定是否批准上市,上市科人员亦会在聆讯中解释通过理由。 上市委员会由独立人士组成,就上市申请提供独立意见及批核。上市申请亦会在证监会进行双重存档。

2017年9月,香港证监会与港交所公布上市监管的联合咨询总结,决定成立一个上市政策小组,取代原本计划设立的、负责解决拟上市公司“合适性问题”的上市监管委员会的建议。此举被认为是折中之举,上市政策小组只作为咨询平台,不具有制订规则的权力,政策制订权仍归上市委员会。

主板及GEM(创业板)上市申请流程大致相同,均需经上市部审批,其中最大分别是GEM毋须接受上市委员会聆讯。上市审批部门主要分成两组,处理不同的上市申请,小组审阅文件后会发出回复,主要是就一些问题向申请者提出询问,在收到回复后,主板上市申请会交上市委员会作进一步审批。

对于港交所的监管理念,自2013年起在港交所担任上市科主管的戴林瀚曾坦言,港交所并非着意加强监管:“我们应严则严,应宽则宽,明白凡事不能一概而论。”

据港交所统计,截至2019年5月31日,今年已接受上市申请128宗,已获原则上批准的上市申请为64宗,2019年IPO发行的数量为66宗,上市公司总数已达到2365家。

建筑、餐饮股壳股重灾区

近年来,香港创业板炒风盛行,“壳股”、“老千股”股价暴涨暴跌频频出现,对港股市场的声誉带来了负面影响。

自2014年以来,创业板的股价暴涨现象越发明显,当年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19家公司中,79%的公司在上市两周内暴涨超过1倍。在创业板上市的建筑股联旺集团上市后三天连涨了43倍。

一直以来,港股的建筑、餐饮股长期以来都盛产所谓“啤壳股”(即“上市养壳”)。2018年3月份举办的香港证监会监管论坛上,证监会企业融资部执行董事何贤通透露,2013至2016年间,共61只新股来自建筑业,截至2017年底,其中30%已经转换控股权,“有迹象显示建筑行业多啤壳高危股”。

自2017年2月以来,香港证监会频频“亮剑”,尚捷集团、心心巴迪、浩柏国际、合宝丰年、GT Steel等数只香港创业板新股在上市前夕被紧急“叫停”。

(编辑:李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