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12起!美企频频申请对华337调查,中国召开中美337调查技术研讨会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夏旭田,缴翼飞 北京报道
2019-06-19 10:22

商务部贸易救济调查局6月19日消息称,该局近日在北京举办了2019年度中美“337调查”技术研讨会。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截至6月19日,今年年内美国企业已经对华发起了12起“337调查”申请,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已经对华发起了9起“337调查”。

中国已成为遭受“337调查”最多的国家,2018年涉及中国企业的“337调查”达到19起,占全年案件的比例为38%,后者创下2004年之后的新高。

美企申请调查12起,发起调查9起

商务部贸易救济调查局称,来自全国部分省市商务主管部门、相关商协会、“337调查”相关国内涉案企业、有关律师事务所的100名代表参加了2019年度中美“337调查”技术研讨会,并围绕ITC实体和程序规则的变化、重要判例及其影响,百日速裁程序的最新发展及其运用,“337调查”中的涉华商业外观或商标侵权案件,基于专利、商标、版权之外的不公平贸易行为337案件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

图:贸易救济调查局召开2019年度中美“337调查”技术研讨会

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前首席大法官兰德尔·雷德、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前行政法官西奥多·埃塞克斯及多位中美律师应邀与会并做了主题发言。

这一会议的一个重要背景是,今年以来,美国频频对华发起“337调查”:今年以来美企对华已经发起了12起“337调查”申请,分别涉及触控移动设备、计算机及其组件、特定餐饮加工设备及其组件、LED产品、含有PFS荧光粉的LED封装产品、磁阻有氧训练器材、塑胶地板、女性时尚服装、食品加工设备、儿童背袋、光伏电池片、集成电路与半导体器件、牛磺酸。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2019年以来已对华发起了9起““337调查””,分别涉及塑胶地板、女性时尚服装、食品加工设备、光伏、儿童背袋、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牛磺酸等多个领域。

“337调查”得名于1930年美国《关税法》第337条款。这项调查是针对美国进口贸易中存在的不公平竞争行为、重点是知识产权侵权启动的一种准司法程序。

“337调查”可以针对特定被告发布有限排除令,也可以不针对特定被告、不区分产品来源地而发布普遍排除令。普遍排除令将使涉案同类产品,甚至可能使下游产品都被排除在美国市场之外。

科文顿·柏灵律师事务所北京办事处合伙人冉瑞雪指出,“337调查”的麻烦在于,被诉企业不能不应诉,假如不应诉,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将认定提起“337调查”的指控成立,裁决该企业败诉。由于立案不难,应诉成本高每案律师费往往高达数百万美元,外国企业动辄起诉中国企业。

中企涉案占比创近15年来新高

冉瑞雪表示,近年来,随着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蜂起,中国取代了日本、韩国等,成为遭受“337调查”最多的国家。

冉瑞雪等人在“知产力”上发表的一份《2018年度中国企业应诉美国“337调查”综述》报告指出,在过去十八年中,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以下简称“ITC”)受理的“337调查”案件数量总体上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2018年立案50起,尽管低于2016和2017年,但仍处于历史高位。

其中,2018年涉及中国企业的“337调查”达到19起,占全年案件的比例为38%,为2004年之后的最高比例。

 

图二:2001年-2018年中国涉案美国337调查数量以及比率汇总

在过去十八年中,中国企业涉诉美国“337调查”产品多种多样。具体地说,2018年“337调查”涉及中国企业的产品包括不倒杯、固态硬盘、燃油泵、跳绳、墨盒、LED照明设备、LED显示屏、血胆固醇检测仪、全收纳箭盒、耳机听筒、净水器、化油器、插座盖板、高度可调节桌面、无人机、力量训练系统、LTE和3G兼容移动通讯设备、电子烟、电子烟烟弹等。机电产品仍占绝对比重。

2018年总共有84家中国企业被起诉至ITC,数量较多;其中39家中国企业选择应诉。2015至2018年,中国企业的应诉比例逐年攀升。

 

图三:2011年-2018年间中国企业美国337调查应诉情况以及结果概览

该报告统计,2018年“337调查”涉案的产品有相当一部分涉及高科技或者新兴行业产品。比如道通就无人机产品提起的针对大疆的“337调查”、电子烟生产商Juul公司针对大量中国公司提起两起“337调查”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的固态硬盘“337调查”中,委员会在2018年6月份作出的关于国内产业的终裁推翻了该案行政法官的说理,允许将研发费用纳入国内产业经济要件计算范围,这一决定降低了“337调查”原告证明国内产业经济要件的难度,将会导致更多在美国没有生产活动的知识产权人提起“337调查”。

这对在美国有重要商业利益的跨国公司以及中国大型企业是一项挑战。

(编辑:周上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