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日本为何没有爆发债务危机?
赵梓彤(中国建设银行金融市场部市场研究处)
债务问题可谓是全球经济的核心话题,发达经济体已经是多年债务积欠,美国的总债务规模达到了22.4万亿美元,新兴市场国家的债务造成的全球风险问题,也已经连续数年预警了。全球债务如此之高,以至于当前出现了MMT理论,以无限制本币发行来应对债务清算问题,该理论甚至以日本为例说明可行性。日本的确是个高负债经济体,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数据,截至2018年三季度,日本总负债(不含金融部门)高达17.9万亿美元,占其GDP的370%。另外,按目前1.26亿的总人口计算,日本国民的人均负债额约为14万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表示日本是主要发达国家中公共债务负担最重的国家。自1997年至2017年,日本债务增长了46%,但同期名义GDP仅增长了2%。尽管如此,在过去20年的债务增长过程中,日本不仅发债一路畅行,没有发生像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西班牙那样的债务危机,也没有出现美国那样的财政悬崖或者政府停摆的尴尬。为何面对长期的低速经济增长与高速债务扩张,国际市场仍然相信日本的偿债能力?日本的确有独特之处,但是并非是MMT理论的实践者。
首先,重要原因自然是日本的债务构成中,大部分是面向国内投资者,而面向国际市场融资的外债规模较小。截至2017年,日本外债仅占全部债务的12%。
但对于这部分外债,日本其实有足够的海外资产作为支撑。传统的债务偿还能力指标是外储/短期外债,用于衡量在极端时刻一国动用国际储备资产来偿还外债的能力。一般情况下,要求外储至少要100%覆盖短期外债。自2016年以来,日本的外汇储备已不足以完全覆盖其短期外债,但日本的特殊之处就在于该指标并不能准确地刻画日本的偿债能力。
由于日本长期实行零利率甚至负利率政策,大量日本家庭不甘于国内微薄的利息收入,纷纷将资金投向海外金融市场赚取高额收益。因此,日本拥有大规模高流动性的海外金融资产,外储在海外总资产中的占比持续下降,截至2018年仅占13%。从海外资产结构上看,日本、韩国、欧元区均为外向型经济体,其中,欧元区海外资产中直接投资占比较高,韩国的直接投资、证券投资与官方储备占比较为均衡,而日本的证券投资占比明显偏高。鉴于证券资产流动性大幅好于直接投资,因此,衡量日本偿债能力的更好指标应当是海外资产/外债。该指标近年始终保持在400%上方,表明日本外债有足够的海外资产作为支撑,短期无忧。
此外,截至2018年,日本持有的海外净资产总额达3.1万亿美元,较1997年增长了224%。大量的海外净资产极大地稳定了投资者的信心,为日本赢得了持续稳定且良好的国际信用评级,从而使日本能够长期以低利率借到资金。
日本的外债情况虽无近忧,但有远虑。自2014年以来,日本外债的增速持续高于海外资产的增速。若未来日本经济增速仍然低迷,相应国民收入增长缓慢,海外资产增速将持续保持低位,而外债快速扩张,长此以往,海外资产可能也难以支撑其外债扩张。目前日本的净资产规模已较峰值下滑,所以虽然过去没有,但是不排除未来日本出现债务危机的可能。
第二,除去外债,日本债务中剩余近90%均是面向国内市场融资的内部债务。其中,国债体量最大。日本面向本国市场发行的国债在内部债务总额中的占比持续攀升,已从2003年的34%升至2017年的51%,成为内部债务中最大的组成部分。
而在日本境内的国债市场上,日本央行是最大“买家”,是日本内部债务的主要融资方。截至2018年底,日本央行持有48%的国债余额。目前日本央行实行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如果10年期国债收益率高于0.2%,日本央行将购买国债以降低收益率。目前来看,日本央行持有国债的占比或将持续上升,这损害国债市场的活跃度和流动性。
随着持续购买国债,日本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也不断扩张,2018年底其占GDP的比重已达101%。预计只要日本通胀水平难以达到2%的目标,日本央行就不轻易停止QQE或进行缩表。但日本央行的扩表过程本质上仍然是财政政策不断显能的过程,因为持续积极的财政支出有助于帮助日本经济复苏,改善通胀预期。
理论上日本央行持续多年的资产购买将导致货币超发、恶性通胀,但实际上日本的通胀水平常年低迷,并一度发生通缩。这一现象的背后原因较为复杂,学术界也多有探讨,可能的原因之一是日本央行释放的流动性淤积在银行体系内,并未有效进入实体经济、刺激社会需求。一个表现是2008年1月至2019年2月,日本商业银行准备金规模扩张了逾37倍,但同期日本贷款总额仅增长了23%,远低于准备金的增长速度。如果用准备金账户余额除以M2余额以衡量日本央行与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速度,可以发现该指标在2013年日本央行开始QQE以来快速上升,这意味着日本央行创造货币的速度,即央行创造的大量流动性没有转化为贷款进入实体经济,相应也不会刺激通胀明显走高。所以日本的债务扩张并没有伴随着通胀,并非是由于央行创造的货币都运用于债务清算,还是由于经济结构错位问题,仍然沉淀在金融系统,这才是其它经济体值得借鉴和警示的。(编辑 李靖云)
(编辑:李靖云)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