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变形:如何从“埋首寒窗苦三年”到“放飞自己的17岁”

创新教育王峰 2019-06-21 07:00

为了高考,高中正在分层发展,各级示范性高中和普通高中之间的成绩差距逐渐拉大,精英中学已经成为中国精英大学的主要生源输送地,高中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急需扭转。

中国的高中在高考应试这条路上走得太远了。一名16岁的少年从进入高一开始,三年时间里“996”地埋头于题海,只为了考取一所好大学。这样的场景是过往高中生的集体记忆,也造成了高中学校的“千校一面”。

在高考指挥棒下,高中采取了“分层发展”路径,各级示范性高中和普通高中之间的成绩差距逐渐拉大。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作为教育界的一个代表,我们怎么实现这样一个目标?过去传统的做法是靠延长学段,提高学历层次。明年全国就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了,今年也将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可以说,传统的方式已经没有多少红利可以释放。”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关于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我们办学校、搞教学,目标是什么?首先要明确,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升学是综合素质培养的结果,而不能就只盯着升学。”在6月20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说。

截至2017年底,我国共有约1.36万所普通高中。但越来越多的高中生成为高考中的陪跑者。-甘俊

高中不能“千校一面”

截至2017年底,我国共有约1.36万所普通高中。但越来越多的高中生成为高考中的陪跑者。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文雯2015年7月的文章介绍,对近3500名清华大学2014级本科新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将近1/2的清华新生就读于全省范围招生的高中,有近3/4的学生认为自己就读的高中录取门槛高,不容易进。有1/10的清华学生来自全国10所高中。

文雯认为,精英中学已经成为中国精英大学的主要生源输送地。

这意味着高中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急需扭转。《意见》提出强化综合素质培养,就改进科学文化教育、强化体育锻炼、加强美育工作、重视劳动教育等提出了目标措施和要求。

比如,《意见》提出建设书香校园,使学生掌握1-3项体育技能,积极开展舞蹈、戏剧、影视与数字媒体艺术等活动。

现实中,存在着越是高考成绩好的名牌高中,素质教育搞得越好的现象。

“我们的好学生哪个方面也没落下,社团里他最活跃,篮球队里他最活跃,社会活动他参加得最多,考试成绩最高。”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6月20日接受中国教育报采访时说。

“十一学校1952年建校时,位置属于远郊区,所以校园面积相对大一些。我们有这样一个优势,开发了30多门体育课程,比如独轮车、飞盘、轮滑等。”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在发布会上说。

李希贵介绍,十一学校有1720名高中生,就有1720张课表。社团、俱乐部、学生自组织的出现,不仅打破了班级,也打破了年纪的界限。

“这些年高考现场出现了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很多上大学的学生回来支持他过去在同一个社团的同学高考。很多学生他们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同伴,不一定是一个年级的,也不一定是一个教学班的,但是他们已经形成了若干个‘学生公司’‘学生团队’。”李希贵说。

在这些精英中学面前,普通高中已经在应试中落后,只有特色化发展,才能避免“千校一面”,以及避免在“千校一面”中落伍。

“高中应该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不同的高中可以承担不同的责任。你体育强,我美术方面好,他音乐方面好,每个高中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在某方面有天赋的孩子就会报考到你这儿来,因为在你这里,除了有常规的全面教育之外,还能够保证他的特色发展。”王殿军说。

“我前两天见到一个学生,他从高一就喜欢厨师,文化课成绩不是特别好,但是很早就决定要到法国去学厨师。他现在已经被法国一个很著名的学校厨师专业录取了,幸福感特强。”李希贵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李希贵认为,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在育人方面做得很好,只是社会对升学率高的名校关注更多,而冷落了他们。这些学校更多关注学生的潜能、爱好和特长,给他们提供空间、机会、帮助,让他们在另一些适合的方向上去发展。

“对于一个普通学校的发展来说,它要在高考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也只有定位好发展特色,高中才不会千校一面,才不会让学生成为独木桥上的陪伴者,拥有自己更广阔的舞台和前景。”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在发布会上说。

上海正在引导高中从“分层发展”走向分层与分类相结合的发展。2011年上海启动“特色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在市级和区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之外的“最低层”的普通高中里,发展了一批艺术、理工、金融、医药等领域的特色学校。目前已命名9所,到2022年,还准备命名10所左右。

高考面前如何发展素质教育

在升学压力下,这些综合素质课程活动安排如何确保开展?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发布会上回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切实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最核心、最关键的是要把国家课程标准落实好。”

“课程标准规定了开什么课,每门课要多少课时,现在关键的就是要严格执行课程标准、严格规范教学管理。文件当中都有了明确的要求,将来还要建立课程实施监测机制,学校是不是把课程标准执行到位了,该开设的课程是不是开齐开足了,这是我们下一步评价学校办学质量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他说。

2022年前,全国高中将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在发布会上介绍,这一次普通高中课程、教材的修订,课程的可选择性有所增加。

“规定学生所有科目都要学,达到基本要求;有特定学科潜力和发展需求的学生在相关科目上可以多学些、学得深些。”他说。

当不同层次的高中走上多样化特色发展的道路后,终究还会面对同样的评价关口——高考。

《意见》提出,进一步健全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招生机制,逐步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录取学生的倾向。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并充分考虑城乡差异和不同群体学生特点,研究制订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提前向社会公布。

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有哪些?《意见》指出,强化对学生爱国情怀、遵纪守法、创新思维、体质达标、审美能力、劳动实践等方面的评价。

比如在社会实践方面,上海市提出高中生志愿服务(公益劳动)不少于60学时,约8天半时间。一些高中生从志愿服务中明确了自己的生涯规划,上海市实验学校一名同学在医院的社会实践中将学医确立为自己的人生方向。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介绍,上海市已有近30所本科高校和多所专科院校制定并发布了《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使用办法》,综合素质评价成为高校招生录取中校测面试、同分录取、专业调剂、资格初审等环节的重要参考。

“综合素质评价应该是个性化的,以此考察一个学生的未来发展潜能,从这个角度来说,综合素质评价并没有可比性。但一些地区在高考中引入综合素质评价,仍要对考生分等次、排高低,这仍是按照总分排名录取的老的思维方式。”一位不愿具名的教育学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