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鱼儿与变迁的自然
陈华文
广阔世界中,林中奔跑的老虎狮子黑豹、空中飞翔的雄鹰天鹅大雁,总是抓人眼球;遍布在江河湖水中的淡水鱼类,却往往被人忽略。但其实,它们是对生态环境变迁最为敏锐的生命群落。这些淡水鱼类的命运,是环境变迁的“传感器”。
执教于湖北大学艺术学院的张国刚,近20年来潜心美术教学与创作。2007年,他加入野鱼驯养爱好者团队,在城市周边河湖采集小野鱼,回家饲养观察。从此,在绘画中,鱼成为他创作的主要对象。
《身边的鱼》书封。资料图
2012年,研习了鱼类科学知识后,张国刚开始用水彩绘本描绘鱼儿“那些事儿”,探索用“文字+绘画”的方式,对鱼类开展双重叙事。三千多个日夜里,张国刚走遍无数条河流小溪、湖泊池塘,寻觅那些被人遗忘的原生淡水鱼类,并精心观察、记录,描绘鱼儿矫健的身姿、瑰丽的色彩。最终,这些故事和绘画汇集成一部部有价值的科普绘本。就在前年,其绘本《野鱼记》获得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两年后的今天,他又推出科普绘本《身边的鱼》。
《身边的鱼》以鱼的生命历程、寻踪江湖、鱼的外形为线索,用准确而温情的词句、灵动而清新的笔触,介绍了生活在武汉市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山川溪流、湖泊湿地中较为常见的野生原生鱼类。张国刚在本书中写道,这些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小鱼”们,虽然没有多少“经济价值”,但它们是构成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当这些小鱼消失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周围的河流湖泊变成“死水”之时。
为了创作科普作品《身边的鱼》,张国刚下足了功夫,日复一日描画鱼儿的万千气象,在科普与绘画这两条看似不搭界的平行线上,寻找契合点、结合点,画出了几百幅令他自己得意、大众认同的科普绘画之作。
为什么要用文字写鱼,用文字画鱼?书中认为,江河湖水域中生长的淡水鱼类,虽然沉默不语,可同样也是一个万千世界,是大自然的造化。特别是中亚亚热带区域内的淡水鱼家族,与共同生活在这里的人类一样,总是把美隐藏在平凡当中。只要深入鱼的王国,我们就没有理由不去爱它们、没有理由不去记录它们。鱼类和人类有很多东西是共通的,从生命进化的维度讲,人也是由远古的鱼演化而成的。讲述和描绘鱼类的繁衍、生存与日常,也是在深度思考人类与环境协调演化的关系。
本书中提及的原生淡水鱼,若从广义上讲,是指能生活在盐度为千分之三的淡水中的鱼类。狭义地说,指那些终其一生都在淡水水域中生存的鱼类。世界上已知鱼类约有2.6万多种,淡水鱼约有8600余种。我国现有鱼类近3000种,其中淡水鱼有1000余种。对于淡水鱼类的诞生与进化、类型、机能、生存等等,作者在进行系统解读时,充满了文学的诗意与温情。
淡水鱼通常居住于内陆水域,然而最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人口增加、环境污染、滥垦、滥建、筑坝、任意引进非本地品种、过度捕获等问题,使得淡水鱼的生存栖息地及水质遭受无以复加的破坏。一些可怜的淡水鱼,在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将其归于某个种类时,已经悄无声息绝迹于河水深处。这看似和人类无关,但其实包括淡水鱼在内的所有物种,若纷纷走向灭绝,万物的食物链就被撕裂,生态与环境的平衡受到严重挑战。
坦率地讲,当前国内的科普创作不可谓不热闹。但部分科普著作,或是专业性表述太多,令普通读者望而生畏;或是拼凑痕迹明显,“摘录”一点文字、搜罗一些图片,汇编在一起,然后堂而皇之冠以书名,就在读者中推而广之。笔者认为,真正的科普著作,其创作者不仅要吃透科学内容,还要善于将科学常识通俗化、形象化,如果能够再以“我”的方式表述,作品就增加了亲和力、传播力。翻阅《身边的鱼》,不难看到张国刚善于另辟蹊径,以画家炽热的激情,做真正有温度和审美高度的科普。本书出版之时,他的另一本《中国原生鱼水彩》(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年5月版)也同期问世。专注描绘鱼儿的世界,想必他也如同一条快活游弋的鱼。
鱼的世界给人带来无尽的启迪,正如书中所写:也许我们寄居于高楼大厦,穿行于拥挤车流。但是,大自然才是我们真正的故乡。当我们置身于山川溪流,与草木为伍,与虫鱼为伴,我们不仅能寻获自然故乡的角落,更能找到内心的宁静和自然的和谐。
(编辑:董明洁,许望)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