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佩克再减产9个月油价却应声大跌:原油市场风向标变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綦宇 苏州报道
2019-07-04 07:00

正如市场预期,当地时间7月2日,14个欧佩克成员国和10个非欧佩克产油国在维也纳齐聚一堂,共同决定将120万桶/日的减产协议执行到2020年3月底。

但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就在上述消息发布后的当晚,WTI油价暴跌近5%,这是自2014年以来,欧佩克宣布产量变动后市场第一次出现负面反应;加上上周美国库存数据超预期下降(497万桶),很容易可以得出结论:供给端对原油市场的影响正在减弱。

“尽管减产协议延长符合所有人的预期,但很难把油价出现下跌的原因完全归结于‘利好出尽是利空’上。”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对于未来全球经济的悲观预期,导致供给侧的利好消息无法对市场产生即期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依据各方的统计数据,目前欧佩克的减产力度接近170万桶/日,已经远远超过此前设定的目标;未来,这一数字可能要到180万桶/日,才会达到他们预期的效果。

和一直以来6个月的时间期限相比,9个月要明显长很多,标普全球普氏分析师Shin Kim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意味着直到2020年第一季度,全球都会保持供应紧张,“这也意味着欧佩克+给了自己更多的时间来观察市场。”他说。

数个机构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给出了相当接近的预期:即70美元/桶的布伦特原油价格,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原油价格上涨的重要关口。

OPEC控制力减弱?

一直以来,国际原油市场的“主角”是供给侧,但是,从今年开始,来自需求侧的声音越来越大,隐隐超过供给侧,成为决定市场走向最重要的因素。

实际上,从今年1月份以来,欧佩克一直保持着“过度减产”,依据摩根大通统计的数据,和2018年10月相比,截至今年5月份每天的减产量是170万桶/日,而目标数字为120万桶/日。

而在这一轮减产协议达成中,沙特阿拉伯方面宣布其产量上限为1000万桶/日,加上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联酋的进一步减产,后续的总产量相比2018年10月份要减少180万桶/日。

也就是说,减产后和减产前相比,有可能仅是10万桶/日的变化,在目前需求侧的悲观预期下,供给一端的变化可谓是杯水车薪。也是因此,在减产协议确定当天的交易日油价下跌,也并没有那么难以理解。

不过,仅从一天的油价变化判定欧佩克对国际原油市场已经失去控制力,还为时尚早。

“欧佩克+是否依旧保持控制力,要看市场的基本面。”标普全球普氏亚洲总经理吴康告诉本报记者,“虽然今年世界石油(全口径即包括所有液态石油)需求疲弱,但我们预计仍能增长120万桶/日左右。”

此外,加上下半年季节性的需求上升、炼厂维修期结束和9月份开始的IMO新油品集中采购等因素影响,今年缓慢的供给增长将在下半年更加偏紧。“届时,将给欧佩克+尤其是沙特、俄罗斯更大的发挥作用的空间。”他说。

无碍国内勘探开发

就在不久前,国家能源局召开了一次事关石油行业未来发展的会议,会议强调石油企业要将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不折不扣完成2019-2025七年行动方案工作要求。

随后,中石油和中海油相继召开会议,贯彻落实这一文件要求。这也就意味着,无论国际油价是高是低,大力开展国内勘探开发业务势在必行。

这样的决心也反映在了资本层面。2019年中国原油的主力生产企业——中石油和中海油,均调高了资本支出的预计,希望通过扩大勘探开发的投入、加快产能建设节奏等方面,提升原油储量和原油产量。

中石油方面,董事长王宜林曾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宣布,2019-2025年将在意味着全新勘探的风险勘探方面,每年安排50亿元,这是此前年度投资的5倍。而依据中石油2018年年报,2019年安排在上游方面的资本支出达到2282亿元,同比增16.3%。

中海油方面,其2019年设定的资本支出目标与2018年保持不变,均为700亿-800亿元,但从去年实际资本支出626亿元的情况来看,这一目标如果实现,将会出现同比11.82%-27.79%的增幅。

因此,如果油价能够保持一个适度高位,勘探的成果将更容易具备经济可采性,对国内石油公司增储上产的战略实现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即便原油价格出现下跌,在经历数年低油价洗礼后的中国石油企业,抗压能力也远超过去。

但对于炼化等下游行业来说,情况则更为严峻。

“国际油价的大幅度波动,对于炼化行业影响很大,尤其是在快速下降的周期内。”一位地方炼油企业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上游消纳高价原油已经很费力,下游价格又跟着原油快速下降,去年这时候我们还在盈利,现在只能说是亏损状态。”

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今年沙特向中国等亚洲地区售卖的原油出现了大幅度溢价。“去年每桶原油,按照布伦特价格计算都有2-3美元的折扣;现在则是2-3美元的升水。”他说,“一来一回,每桶直接赔上5-6美元的成本。”

“后续来看,如果油价继续保持上行,炼化行业压力将更大。”他向本报记者表示,“各个炼厂很有可能会出现产能压减。”

(编辑:张伟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