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侠:英雄远征》:一场轻松的漫威幕间曲
柳莺
尽管标题充满着宏大之感,《蜘蛛侠:英雄远征》的故事仍旧聚焦在“只想做一个平凡人”的高中生彼得·帕克身上,叙事线也紧紧围绕着这一点展开。为了突出他天真的一面,影片的主要舞台不再是他熟悉的、高楼林立的皇后区,而是来到了更具异域风情的欧洲。在即将到来的暑假旅行中,彼得·帕克与好友制定了一套详尽的“求爱计划”,他想要在埃菲尔铁塔向自己心仪的同班同学MJ倾诉衷肠。然而,一系列不明攻击者的出现,让这趟远门波折丛生。是拯救世界,还是享受青春期,他在两者之间举棋不定。
蜘蛛侠。资料图
也许是为了和其他的超级英雄影片做出区分,《蜘蛛侠:英雄远征》从青春片的角度切入,甚至直到影片的中段,彼得·帕克才第一次穿上了他的战衣。在此之前,包括威尼斯大战水元素怪,他都以一个普通男生的形象出现,虽然在关键时刻总能扭转局势,但仍旧有不明所以、惊慌失措的时刻。高中生旅游团在欧洲各标志性城市之间的奔波,也带有几分公路片的色彩。从威尼斯到布拉格,再到伦敦,几次战场的转换,极尽旅游大片之能事,甚至连影片中段的飞机救援,都要设置在荷兰五颜六色的郁金香花田之上。充满视觉盛宴质感的影片前半段稍显廉价,甚至仍旧体现出好莱坞对于异域一根筋式的浪漫想象,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和影片本身的青春风格相吻合。而随着中段剧情的急转直下,真正的反派登场,整个故事的可看性也陡然上升。
从钢铁侠这里接过超级英雄战队领导者身份的彼得·帕克自始至终都充满着自我怀疑,因为他不过是个涉世未深的高中生,一个人畜无害、和邻居和睦相处的救世者。他尽情地在纽约的高楼之间穿梭,在社交网站上公布自己的行踪,经营着自己公众人物的光辉形象,而这一切关于“制造超级英雄”的话题,则通过本片中的大反派得到了进一步的讨论。“我需要复仇者联盟级别的破坏,让人们相信我才是那个有能力拯救世界的人”——这是片中反派言之凿凿的论调,却也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所有“伟大”诞生的真实过程。他使用CGI、无人机制造的幻觉,让普通人一次次相信末日,又一次次地自编自导自演了力挽狂澜的戏份,试图树立起自己不可撼动的地位。这似乎也可以看成是超级英雄电影幕后工作者们的一次集体狂欢,他们用影像制造的幻觉,让银幕前的观众沉浸在强有力的科幻宇宙中,哪怕是短短的一百二十分钟。这一具有自反性的讨论让本片从爆米花电影升格成为一部可供理论解读的视听文本,偏执的反派具有了更多的悲情之处,只因他最大的梦想,不是破坏世界,而是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至此,《蜘蛛侠:英雄远征》便具有了双重属性:一来,它是漫威世界承上启下的黏合之作;二来,它又是一次对视像幻觉的真诚触碰。作为系列的第三次重启,影片无疑是令人满意的,它不仅仅有效利用了数年来角色自身积累的高人气,还成功地在更为宏大的漫威宇宙中,重新强调了彼得·帕克这一人物的核心地位。作为一部续集,如何在前作的基础上进行突破,既不让观众感到陌生,又不用陈词滥调招致厌恶,是本片在创作伊始就面临的不小挑战。好在导演乔·沃茨成功地完成了这项任务,他将一个充满校园气息的浪漫爱情与超级英雄叙事进行了有机的嫁接,不耽溺于视觉特效的打打杀杀,并用轻松的调调,中和了弥漫在《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中的沉重与伤感。一个“后钢铁侠超英时代”正迈着青春的步伐大举前来。
(编辑:董明洁,许望)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