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丨应对科创板新问题 交易所筹建与审计机构联系机制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李维 北京报道
2019-07-10 11:42

针对科创板企业审计、审核中发现的争议点或新问题,上交所日前向部分具有证券业务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发出邀请,建立围绕会计政策的双向沟通研究联络机制。

面对科创板公司带给审计工作的新问题,新的机制正在形成。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部分科创板企业的审计机构人士处独家获悉,针对科创板企业审计、审核中发现的争议点或新问题,上交所日前向部分具有证券业务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发出邀请,建立围绕会计政策的双向沟通研究联络机制。

一位接近交易所的审计机构人士表示,建立这一双向联系机制的目的在与上交所可与科创板公司的审计机构加强审核、审计沟通。

“一方面交易所可通过该机制获悉审计机构遇到的难点,并从监管角度提供专业意见;另一方面能够及时回应审计机构和会计师的相关问题,同时也为审计机构反馈专业意见和建议提供了平台。”上述接近交易所的审计机构人士透露。

事实上,由于科创板弱化盈利要求、强调科创定位等特质,部分申报上市企业的确存在较高研发费用等情形,而此类企业在A股市场上市审核工作上并无先例可寻。

例如日前已经过会的微芯生物未能成功获准注册的原因之一,就被业内人士视为公司的研发费用资本化存在争议。

据招股书披露,微芯生物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分别高达0.52亿元、0.69亿元和0.82亿元,分别占同期营收比例达55.85%、62.01%和60.52%。

7月5日,微芯生物的注册状态为“进一步问询中”。

有投行人士表示,由于创新药前期需要研发投入并通过推进临床阶段来促进新药上市并实现商业转化,因此在研发费用资本化的会计处理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如果部分研发费用无法做资本化处理,那么许多创新药企早期的账面亏损就会更严重,进而影响到上市问题。”一位了解生物医药行业的投行人士坦言,“医药、芯片制造等某些行业特有的会计问题,也是一些境外市场放宽对生物医药上市要求的原因。”

针对科创板申报中的新兴行业企业的审计、审核处理方式,显然有可能成为上述机制的研究沟通事项。

“有些会计科目在审核过程中是新问题,审计机构又是上市公司财务质量的第一位守门员,监管部门显然需要加强与保荐机构、审计机构等中介方的沟通,多方征询意见,审慎下判断。”上述接近交易所的审计机构人士表示。“在审核工作中加强沟通,显然也体现了对市场、对专业的一种敬畏。”

(编辑:巫燕玲)

李维

资深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财经版块资深记者。致力于证券行业、资产管理、金融创新领域的报道和研究。2015年获评“南方报业年度记者”;2016年发布撰写多篇报告,并接受来自路透社、中国经营报等国内外主流媒体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