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徐晓华: 社会上对保险认知仍然不足
谈及自己选择保险专业学习和任教的经历,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教授、副院长徐晓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介绍:“1993年,填报高考志愿,中央财经大学在我们省只招两个专业:国际保险和投资学。当时我对这些专业完全没有认识,接受了一位亲戚的建议,填报了国际保险专业。 任教是因为本科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就是教学,习惯了高校的工作和生活,研究生毕业后继续留校任教。”
一半以上毕业生任职保险业
据徐晓华介绍,中央财经大学保险专业的学生,一半以上在保险公司和保险监管部门工作,剩下的分布在各大央企(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粮、五矿等)、银行、证券等领域。
不过,徐晓华也坦言:“社会上对保险的认知仍然不足,很多家长在孩子选择专业的时候对保险有偏见。”
对于保险在金融领域的位置和关系,徐晓华表示:“首先,保险是现代金融业三大支柱之一。在国际上,银行、保险、证券基本上三分天下各有其一。其次,就非寿险而言,保险产品是不可替代的,完全独立于银行和证券业务。第三,就寿险而言,保险产品和银行存款、证券投资基金有一定的替代性。但长期生存保险相比较银行证券等同类产品具有期限长、一定的强制性等特点,优势明显。第四,保险、证券和银行业务交叉点很多,协同发展有利于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银行是保险资金的主要托管机构、保险是证券市场的主要机构投资者。”
专业知识是竞争力的核心
徐晓华表示,经常有学生毕业后反馈一些工作心得,“反馈比较集中的心得有:一是专业知识在工作中应用广泛,是竞争力的核心;二是越往高层发展,对自己把控宏观方向的能力要求越高。”
对此,徐晓华建议:“首先,保险专业的学生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知识储备,这是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其次,作为一个应用型很强的专业,保险专业的学生要对市场变化有很强的敏感性,随时掌握市场动态。再次,必须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和英语能力。保险与不确定性密不可分,数理知识不可或缺;保险业务高度国际化,英语水平非常重要。”
在此基础上,“保险专业的学生还应该对宏观经济和国内外金融市场保持持续关注,及时把握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人民风险管理需求变化,培养大格局和大视野,培养人溺己溺的人文情怀。”徐晓华续称。
对于自己的学生和保险业,徐晓华有着自己的期冀。“对学生,期待他们扎根具体岗位,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为保险业的发展积极做出贡献。”
“对保险业,期待发展越来越好。承担起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重任;承担起完善金融体系、保障金融稳定的重任;承担起保障一带一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任;承担起保障经济社会、服务民族复兴的重任。”徐晓华表示。
(编辑:马春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