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保首席投资官邓斌:目前国内缺乏高等级发债主体发行长期债券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李致鸿,蹇卿兰 北京报道
2019-07-22 19:01

7月20日,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2019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上,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投资官邓斌在债市投资主题论坛上表示,目前国内信用债存量规模突破30万亿,成为世界第二大固收市场;但从期限结构来看,短期债券占据主体,长期债券缺口较大。

信用债存量规模近31万亿

邓斌表示,目前中国信用债存量规模近31万亿,已经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固收市场。

据统计,美国现有固收类市场总额41万亿美金,其中有14万亿是国债,类似地方政府的债务在4万亿左右,其余23万亿左右是公司信用类产品,即企业债。

从国内信用债发展历史来看,2005年以前,国内信用债主要是企业债,但主要由国有大型银行担保,信用特征并不明显。2005年,完全依赖发行人自身信用偿还无担保短期信用债问世,国内真正的信用风险投资真正开始。此外,交易所市场公司债全面扩容和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推出,进一步加速国内信用债市场的发展。

数据显示,2004年末,我国信用债存量仅为2000亿元人民币;截至2019年6月末,我国信用债存量规模已达到30.56万亿元,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债占比21.1%、非金融机构发行的主体信用债占比69.2%、资产支持证券等结构化产品占比9.7%。

邓斌认为,整体来看,国内信用债规模是世界第二,但当前国内债券市场期限结构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他表示,长期公司信用债对于保险公司是非常好的产品,但目前国内缺乏高等级发债主体发行长期债券。2005年以前,我国信用债主要集中发行相对于长期的产品,但是随着市场的发展,产品期限逐渐变短,这与美国有差异,美国1/2的企业债在7到13年。

国内信评机构机遇与挑战并存

随着国内信用债市场扩容效果的显现,债券发行对信用评级的刚性要求陡增,国内信用评级机构开启了抢占信评市场份额的无畏扩张阶段。

“国内信评发展历史不足30年,目前还没有积累大量有效的数据和评级经验。”邓斌认为,“2019年,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先后在国内获得资格并逐步落地,这在为国内信评机构提供学习机会的同时,也为其带来巨大的挑战。”

邓斌表示,伴随国际评级机构在国内逐步落地,国内的评级机构也开始形成成熟的方法论和成熟完备的流程,表现之一在于大量成熟的外评分析师流向投资机构,评级机构内部的方法、经验、信息向投资机构集中。邓斌说:“内评、外评在方法论上呈现统一化的趋势,不过具体的方法、效果、合理性等仍有差别;但无论内评还是外评,未来的趋势均向以定量或可量化的分析为基础。”

但由于目前内评和内评分析师缺少体系化的支持,很难获取模型数据,很有可能最终回归到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情况。

邓斌预判,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国内信用评级市场将是传统外评、投资者付费评级、海外机构评级、具备国企背景的信评“国家队”并存共生的局面。他表示:建设中国的新的信评体系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事。中国的信评会更加市场化,而文化、体制的特性也决定了中国的信评方法论会保持自己的特色。

最后,邓斌分享了太平洋保险集团建立信评理念的经验,坚持长期投资、稳健投资和价值投资理念的原则,在各级政府的信用支持下,逐步实现信用风险管理的持续性、一致性、规范性,持续优化统一的、规范的、标准化、量化的太保信用评级体系。

(编辑:马春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