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国家级会议非同寻常,它揭示18年来基础教育重点之变
国务院7月29日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重要批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出席会议并讲话。
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早就被列入今年2月22日公布的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之中。这场会议的时机、规格和议题,显示了它的非同寻常之处。
从时机上讲,全国教育大会以来,中央连续印发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三个基础教育重要文件。《中国教育报》7月30日发表的评论员文章认为,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吹响了贯彻落实三个重要文件、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冲锋号”。
从规格上讲,2001年6月11日-12日,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期间,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副总理李岚清发表了重要讲话,时任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作了工作报告。
“以国务院名义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一共只有两次。2001年那次和这一次。”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从议题上讲,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发现,我国分别于2001年、2003年、2005年、2008年、2012年、2019年召开过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都是会议的核心议题,但18年来,会议的重点议题却悄然发生了变化。
那么,会议的重点是如何变化的?梳理历次会议内容,还可以发现我国基础教育在18年间取得了哪些成就、走过了哪些弯路,以及未来如何办好基础教育。
农村教育是过去十几年的重点
2001年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问题意识非常突出。
《中国教育报》2018年10月31日的报道称,2001年5月,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各省份政府负责人、分管负责人、中央各部委主要负责人齐聚北京,他们讨论的主要议题就是,如何解决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问题。
会上,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坦承,举办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主要是政府的责任。“宁可少上几个项目,宁可把盖办公大楼的标准降低一点,也一定要千方百计保证基础教育经费。”
自此以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即“两基”工作)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据新华社报道,朱镕基在这次会议上指出,加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完善教育管理体制,确保经费投入,特别是保障义务教育投入。
在此之前,农村义务教育主要由农民承担,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则提出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要全面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
在2003年、2005年、2008年、2012年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时任分管副部长讲话的第一个问题,也都是关于农村教育。
比如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王湛2003年指出,继续坚持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
在国家的重视下,成绩有目共睹。2004年,不含一般性(工资)转移支付,中央财政安排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各类专项资金达到100亿元,比2003年的58亿元增长72%,比2002年翻了一番还多。
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2008年指出,以“两基”攻坚的实现为标志,义务教育从基本普及实现了全面普及;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为标志,义务教育全面纳入了公共财政保证范围。
2011年,国家对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四省(区)进行了 “两基” 国检。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次年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宣布:全国所有省(区、 市)全部实现 “两基” 目标,“普九” 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00%,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1.08%。
到7月29日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尽管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支持、控辍保学仍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问题,但已不是最突出、最急迫的问题。
当前教育的关键问题
当前基础教育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基础教育工作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7月29日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给出了方向。
《中国教育年鉴》关于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词条中明确写道: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18年过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仍牢牢占据基础教育工作的核心。孙春兰在7月29日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属性、促进教育公平、基础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培养全面发展的原则,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具体举措方面,孙春兰首先指出要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推动多样化办学,为不同性格禀赋学生提供更加适宜的教育。
这正是针对当前基础教育面对的最大问题,即在不合理的评价机制下,地方和学校以“升学率”为指标,学生过分注重学科学习,造成学业负担过重,综合素质未得到全面发展。
从历次全国基础教育会议来看,学生负担重并非一个长期存在的老问题,但却是一个久治不愈的顽疾。
在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2005年会议的讲话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被首次提及。她指出:“在个别地方和学校,节假日办班补课、大量制售复习资料、频繁考试、题海战术等违背教育规律、加重学生负担的做法有所回潮,一些学校对学生进行排队、拒绝后进生,学生因学习压力过大而导致心理问题增多……中央领导多次对此作出批示,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目前基础教育一些不正常现象在当时已显露苗条。比如“超级中学”现象,陈小娅在2005年那次会议上指出:普通高中学校要统筹好示范学校与一般学校之间的协调发展,避免学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反对追求超豪华的不良倾向。无独有偶,在衡水中学官网的学校简介中,考入北大、清华人数、全国性竞赛获奖人数的统计正是从2005年开始。
再比如“就近入学”带来的学区差距问题,陈小娅指出:在现阶段,要首先解决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同一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发展不均衡问题。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学区房热至今高烧不退。
到了2008年,陈小娅在当年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又指出: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减负工作很不容易, 但再难也要设法逐步推进。她指出:那种靠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损害学生身体健康来谋求学生“发展”的做法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这一次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还开出了药方,包括:义务教育阶段要率先减负, 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 努力优化教学过程; 注重实施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和个体差异; 不断调动学生参与, 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 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然而,学生课业负担重的一个根本性原因被阶段性忽视,也就是学习背后的评价体系。2003年时,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王湛指出,要大力推进中小学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为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但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了已公开发表的2005年、2008年两次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主管副部长的讲话全文,均没有提及考试制度。
到了2012年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再次意识到了考试评价制度的重要性,指出要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建立监测公告制度,严格教辅资料管理。
但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讲话中还指出,对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固然要着力缓解,但是我也希望同志们不要过于为热点难点所左右,而必须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的主业中。
如今,完善教育评价已被看做一项系统性工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就指出,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国家制定县域义务教育质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标准。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也指出,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和科学教育质量观,完善对学校和教师的考核激励办法,严禁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或单纯以升学率评价及奖惩学校和教师。
在7月29日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孙春兰指出,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扭转以升学指标评价学校的办法,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
(编辑:周上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