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样本调查:晨光生物订单式种植 助力莎车县10万农民脱贫
“我家以前种小麦每亩收入400-500元,棉花每亩收入1200-1500元。3年前试种了万寿菊,每亩收益2500元,所以今年扩大了种植面积到18.7亩。”近日,家里有23亩地的莎车县依盖尔其镇依乃克帕塔村村民阿布都合力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欣喜地表示今年新增的收益将用来装修安居房。
在依乃克帕塔村的田间地头,很多村民们像阿布都合力力一样都在采摘万寿菊,采摘完成后直接由晨光生物收购。据了解,晨光生物自2012年开始在南疆喀什地区莎车县发展万寿菊订单种植基地,建工厂就地加工。
莎车县副县长樊海涛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晨光生物订单式种植万寿菊模式直接给莎车县农民带来了收益,使得10万农民脱贫,这种产业扶贫既使得农民脱贫同时也带动了莎车县产业可持续的发展。
目前晨光生物从万寿菊中提取的叶黄素产品占据全球叶黄素市场规模的1/4以上,同时其辣椒精、棉籽蛋白、红米红色素产销量也都占据国内外市场规模前列。晨光生物董事长卢庆国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除了萃取上述原料外,晨光生物通过技术革新也在将这些原料的渣子等作为饲料、肥料,未来也将成为新的产业链;与此同时,发挥植物提取技术优势,把转型方向瞄准了保健品、中药提取等生物健康产业。
订单种植模式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重视,叶黄素因其独特的抗氧化与其它功效已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医药、食品等行业中,具有非常好的市场前景。由于万寿菊中含有丰富的叶黄素,近年来人工大面积种植万寿菊已成为天然色素提取行业主流原料来源。
而南疆地区日照、土壤非常适合种植万寿菊,晨光生物自2012年开始先后投资2亿多在莎车建设天然植物综合提取生产加工项目,发展万寿菊“订单种植”,采摘后就地加工,从中提取的叶黄素产品直接销往国内外各地。
樊海涛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说,2019年万寿菊种植面积比去年增长30%,达到了13.8万亩,整个南疆地区万寿菊种植突破16万亩。预计2019年全县可收购万寿菊近40万吨,实现增加值2.6亿元;带动种植户6万多户,其中贫困户占一半,约3万多户;种植户户均增收2000余元;带动育苗合作社71个,社员3000余人;每年6-10月带动菊花收购合作社70个,解决10万余人采花就业问题。
“莎车万寿菊产业采取‘公司+基地+收购站+农户’订单发展模式,带动农户规模化连片种植、集约化生产管理、规定收购保底价,统一收购万寿菊。” 卢庆国介绍说。
晨光生物莎车公司总经理韩文杰表示,从2012年到2015年,晨光生物还免费为万寿菊种植户提供菊花素活性菌肥,平均30公斤/亩,四年来公司共补贴农民专业肥价值达到了1200万元。
为了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2012年至2014年,晨光生物莎车县厂区收购价格是每公斤0.97元;2015年以来,厂区的收购价格提高到每公斤1.05元,仅此一项,农民亩均增收200元,全部是现金收购。
据统计,自2012年来,晨光生物莎车公司累计带动当地农民增收6亿多元,实现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使3万多贫困户10万人摆脱了贫困。2018年,全县种植万寿菊10万亩,收购20多万吨,公司营业收入达到2.2亿元,出口创汇600万美元,上缴税金922万元,实现利润3000多万元。
产业扶贫
在樊海涛看来,晨光生物通过产业带动扶贫,对于农户而言是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人民日报》曾发表评论文章指出,中国是一个“超大规模国家”,各地资源禀赋不同、自然环境有异,而产业扶贫的政策唤醒了各地发展自主产业的主动性,打开了不同地方的想象空间。
例如贵州野生植物刺梨富含维生素,产业化发展之后顺应了消费升级的趋势;甘肃陇南的电商使农产品变商品,贫困户享受技术进步红利;江西瑞金的知名品牌“廖奶奶咸鸭蛋”采用合作社模式,成了带动贫困户增收的“致富蛋”。
中央也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据介绍,在大面积种植万寿菊之前,小麦、棉花等传统农作物在莎车县农业种植中占比较高,增收空间不大。在了解到万寿菊潜在的市场价值后,莎车县政府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引导农民在巴旦木等果树行中种植万寿菊。
目前,莎车县农民在巴旦木果树行中种植万寿菊,亩均收入达2000多元,每人种一亩万寿菊基本可实现脱贫。与此同时,莎车县政府还出台地方标准推进万寿菊标准化育种,据莎车县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农技中心主任赵晓莉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仅此标准化育种推广提高了万寿菊30%的产量。
据了解,晨光生物不仅在莎车带动农户种植万寿菊,还在进一步延伸产业发展。
卢庆国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说,晨光生物公司利用万寿菊提取叶黄素过程中压榨后的菊花粕、青储液等副产品,通过生物发酵技术,制成的生物有机肥和液体肥等,实现循环利用。
同时,万寿菊在发酵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青储液含丰富的氨基酸、蛋白及微量元素,晨光集团运用自主研发的特种技术,通过添加其他有效成分,将青储液做成了菊花素活性菌肥,一方面提供给莎车县种植户施用,另一方面以每吨3000元的价格对外销售,因为产品环保、效果好,常常供不应求。
另据了解,卢庆国在国外考察时发现欧洲酿葡萄酒剩余的葡萄籽处理后用来肥田,回国后便组织研发人员自主研发工艺、技术、装备,用欧洲废弃的葡萄籽先提取多酚,再提取籽油,渣子做饲料。
“7月10日,农业农村部第194号公告的正式发布,标志着12种促生长药物饲料添加剂将退出历史舞台,而从植物粕、渣子中提取的饲料更有营养、健康,未来也或成为新的产业。” 卢庆国介绍说,在莎车目前饲料的生产线刚建立不久,放量在即,这也将给莎车县农民带来新的增收方式。
面对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晨光集团将以莎车为中心、带动辐射喀什地区的叶城、泽普、麦盖提、英吉沙、疏附及和田地区的于田、策勒、皮山等县,将万寿菊种植面积扩大至16万亩,带动周边更多的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晨光生物除了扩大万寿菊种植面积外,还要向大健康领域进军,生产与健康有关的叶黄素软胶囊等产品。同时,还通过与科研机构加强创新,从叶黄素加工过程中提取更多有价值的物质,服务市场和消费者,这实际上也是晨光生物十余年前制定的 “三步走”发展战略之一。
(编辑:张伟贤)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