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启动区近120平方公里,重点打造集成电路、AI产业集群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夏旭田,缴翼飞,武雯婕 北京报道
2019-08-06 16:57

如果囿于狭小的范围内,只有较小的权限,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扩大改革自主权,才能有更大的试验操作空间。

8月6日,国务院印发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显示,将在上海大治河以南、金汇港以东以及小洋山岛、浦东国际机场南侧区域设置新片区。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先行启动南汇新城、临港装备产业区、小洋山岛、浦东机场南侧等区域,面积为119.5平方公里。

分析认为,启动区的这一面积接近上海自贸区既有面积,这为上海自贸区进一步的探索提供了充分的空间。临港新片区的一大亮点在于,这一区域以高端制造业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侧重打造以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口的前沿产业集群。

新片区将实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税收制度和政策。对新片区内符合条件的从事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关键领域核心环节生产研发的企业,自设立之日起5年内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研究实施境外人才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补贴政策。在不导致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的前提下,探索试点自由贸易账户的税收政策安排。

新片区启动区面积有多少?

《方案》)显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先行启动区域四至范围为:

一、临港地区南部区域共76.5平方公里

区块一47.2平方公里,四至范围:东至新四平公路、中港,南至杭州湾,西至南芦公路,北至平宵路、大泐港、东两港大道、云水路、正茂路、新元南路、长空路。

区块二10.5平方公里,四至范围:东至沪芦高速、芦潮引河,南至环南一路、环南二路,西至南芦公路,北至胜利塘、顺翔路。

区块三18.8平方公里,四至范围:东至H61路、北护城河、S10路、B42路、环湖二路、E7路,南至海塘大堤,西至沪芦高速、芦潮引河、海港大道、环湖西路、B41路、环湖三路、S7路、北护城河、随塘河、海西路,北至三三公路。

二、小洋山岛区域共18.3平方公里

四至范围:小洋山岛全域。

三、浦东国际机场南侧区域共24.7平方公里

四至范围:东至东海大道,南至下盐路、上飞路,西至上海绕城高速,北至申嘉湖高速、围场河路、纬十一路。

8月6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土地是上海自贸区扩围的一大制约,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时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2015年扩区之后扩大到120平方公里;而上海自贸区新片区的范围要比原来的自贸区大得多,仅先行启动区已接近原来自贸区的面积。

魏建国表示,作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上海自贸区面积的扩大意义重大。“比如,笼统意义上讲,不少保税仓或者保税区也都实施关税减免与海关特殊监管,但由于体量有限,对当地的产业发展及其产业辐射都会形成制约,而香港等地区则全区实行零关税,其带动作用就要更为巨大,因为后者有更充足的空间开展价值链的延伸,并形成相关产业。”

魏建国指出,上海自贸区扩围不仅是面积的增加,更重要的是为中国新一轮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提供更多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总体方面明确提出,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将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来发展。

8月6日,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定位是制度创新的试验田,这包括两方面内容:一个是先行先试,一个是复制推广。

试验田所试验的品种都是有一定挑战性的,如果囿于狭小的范围内,只有较小的权限,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扩大改革自主权,才能有更大的试验操作空间。

随着自贸试验区越来越成熟,其定位越来越高,比如上海自贸区已经进入3.0时代,正在打造“三区一堡”,其进一步的试验难度会越来越大,需要扩大面积,并被赋予更多的权限。

他认为,上海自贸区扩围将形成一个有序开放的坐标系:先行先试是往高处走的纵坐标,推广复制是横坐标,两者共同发力,才能形成一个更大面积的开放面,从而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

税收制度和政策怎么样?

《方案》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建立比较成熟的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制度体系,打造一批更高开放度的功能型平台,集聚一批世界一流企业,区域创造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经济实力和经济总量大幅跃升。

到2035年,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成果,打造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配置的核心功能,成为我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

《方案》指出,新片区将实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税收制度和政策。对境外进入物理围网区域内的货物、物理围网区域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和服务实行特殊的税收政策。扩大新片区服务出口增值税政策适用范围,研究适应境外投资和离岸业务发展的新片区税收政策。

对新片区内符合条件的从事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关键领域核心环节生产研发的企业,自设立之日起5年内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研究实施境外人才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补贴政策。在不导致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的前提下,探索试点自由贸易账户的税收政策安排。

《方案》要求,建立以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口的前沿产业集群。建设集成电路综合性产业基地,优化进口料件全程保税监管模式,支持跨国公司设立离岸研发和制造中心,推动核心芯片、特色工艺、关键装备和基础材料等重点领域发展。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及应用示范区,加快应用场景开放力度,推动智能汽车、智能制造、智能机器人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建设民用航空产业集聚区,以大型客机和民用航空发动机为核心,加速集聚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试验验证等配套产业,推动总装交付、生产配套、运营维护、文旅服务等航空全产业链发展。

同时,《方案》要求,建设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维修和绿色再制造中心,建立绿色认证和评级体系,支持在综合保税区开展数控机床、工程设备等产品入境维修和再制造,提升高端智能再制造产业国际竞争力。

白明指出,自贸区新片区将延续“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整体思路,进一步实现贸易的自由化便利化。

他指出,临港新片区的一大亮点在于,这一区域具备发展高端制造业的基础,在目标定位上也更侧重于高端制造业,这有利于通香港等以服务业为主的自由港形成差异化定位,进而实现互补性发展。

据悉,临港已初步形成了“2+3+4”产业体系,是中国高端装备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园区之一。

所谓“2+3+4”,即重点培育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先导产业,大力发展高端智能装备、海洋装备、智能汽车三大支柱产业,积极拓展软件及信息服务、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航空航天、节能环保四大新兴产业。

目前,临港正在打造高端产业集群,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体来讲,临港正依据自身产业基础,聚焦新能源汽车和集成电路两大产业进行发力。

比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临港地区已落地特斯拉、上汽、奔驰等十余家业内顶尖企业,基本形成国产自主品牌、外资顶级品牌与造车新势力同台共舞,建成项目产能持续攀升、在建项目加速建设达产、储备项目加快选址落地的良性发展格局。

截至今年2月底,临港地区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落地总投资已超过240亿元,2018年,临港地区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80亿元。

白明指出,根据规划,新片区到2035年,区域生产总值将超过1万亿元,这相当于再造一个目前的浦东新区,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发展空间颇具想象空间。

 

【方案全文】

国务院印发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建立以投资贸易自由化为核心的制度体系

(编辑:周上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