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向善的选择机制
在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增大时期如何做CSR(企业社会责任),这对于CSR从业者来说的确是一个新的命题。常有人说,退潮以后才知道谁在裸泳,只有在寒冬时才知道谁的身体健康。市场机制是一种有效的筛选机制,能够通过一系列的作用机理把好的企业筛选出来,其中CSR就是非常重要的指标。
中国企业所理解的CSR有两种发生机制。回顾一下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CSR的发展历程,其中很重要的逻辑,就是加入WTO以后,通过外贸供应链倒逼推动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另外就是通过政府的要求、行业协会的一些规范来推动中国企业认识和履行社会责任。
但是,这种CSR的推进是通过一种外生性的力量来触发的。合规性的要求很重要,但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它毕竟是外生性的,更重要的是CSR要内化为企业自身的DNA,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要与企业的长远规划融合在一起。这就要求企业对CSR理念要从认识、认知升华到认同、认可,只有认可了才能打心眼里赞成这件事,才能够自愿、自律地推进CSR工作,而不是只能通过外在的力量去推进。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非常丰富的商业伦理思想,比如说知识分子强调对天下的担当,推己及人,这些思想对理解当前社会领域中的利益相关方识别和排序有非常重要的参考。同时在监管机制上,中国的商业伦理强调慎独,而不强调外在的监督。
如何构建商业长期向善的机制?经济下行,或者是遇到问题的时候,有些企业可能会削减CSR预算,这相对来讲可能还算是比较好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负面事件。因为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是以透支道德和法律底线的方式来实现成本控制和利益追逐。比如生产同一类产品,我不排污,你排污,那我就亏了,我们就比着谁排污排得更厉害,这样就导致一种恶的机制,没有长期向善的机理。
在经济下行时期,企业面临的市场生存的压力和竞争力压力会更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向恶的动因就有可能被再一次激发并成为一种常态,这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商业向善的机制和机理到底在哪里呢?
其实,市场就是一个非常高效的选择机制,市场会把好的企业筛选出来。几十年前,我们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时候,中国的经济是短缺经济,消费者购物时只要“有”这个商品就行了,后来商品供给充分了,“有”就变成了“优”,即我们要购买好的商品,而不仅仅只是满足最基本的要求。
近年来我们又会感觉到一些很明显的变化。比如说地铁站里贴着“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的广告宣传片,和朋友们出去聚餐的时候,有人会说少用几个餐巾纸,这给我们一个提示:消费者的价值理念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去市场上购物,对商品的要求是从有到优,从优到美,任何一种消费行为都反映着我们自己的价值判断,我们用钞票选出那些我们认为美的东西,这是整个市场发生的重要变化。
在这个过程之中,消费者对企业有了责任的要求。每个人有两种身份,既是消费者,同时也是消费公民。我们将消费公民的理念植入进去,选出负责任的企业。这样的逻辑可以扩展到整个利益相关方的层面。现在经常提绿色金融、ESG(环境、社会、治理)。好的企业,融资对象会为它们更好的环境。除了供应链伙伴对负责任的企业进行审核,政府也会为那些负责任的企业提供更好的准入条件。也就是说,整个利益相关方都在变得成熟起来,这样就集体形成一种向善的选择机制。大家都对企业表达了期待,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提醒和促进企业去承担社会责任。
大多数企业盯着市场,而优秀的企业在打磨生态。这个生态就是利益相关方的生态,也就是说,在企业与利益相关方的相互建构之中形成一种向善的长期机制。这个长期机制,归根到底在于每个消费者心目中善的执念。只要我们把自己内心的善表达在我们的消费行为或投资行为上,我们就能够通过自己的选择形成外围的生态机制。
所以,商业向善的机制,是外在利益相关方表达的责任清单,是内化于企业心中对责任期待的回应。将这些融入到企业的战略之中,才能成为一种长期向善的机制。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