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称农村对年轻人缺吸引力,谁来种地问题将更突出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肖明,董颖 北京报道
2019-08-07 15:56

甘肃的苹果种植“呼唤”年轻劳动力。

农村谁来种地?

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离开农村前往城市,农村乡村振兴是一个问题。

根据8月6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甘肃农业科技绿皮书:甘肃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报告(2019)》,目前农村从业人员一般年龄较大,受教育程度较低,普遍缺乏农业科技知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不足。甘肃省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的年龄在45岁以上,谁来种地问题突出。

根据了解,甘肃在很多产业,比如苹果、中药材、马铃薯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不过缺乏年轻劳动力,对甘肃农业现代化会有影响。

农村对年轻人缺吸引力 

根据上述报告, 甘肃发展现代农业的劣势直观地表现为农业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禀赋不足、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人力素质和经营水平不高。此外,全省现代农业发展还面临着基础性、长期性的“短板”,主要表现在农业经营规模普板较小,农村劳动者素质普遍较低等方面。

甘肃农业人口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甘肃全省农村户籍人口比例不到53%,直接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更低。

从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来看,农业从业人员的年龄普遍较高。 调查中发现,甘肃省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的年龄在45岁以上,青年人口从事农业的很少,可以看出农业已经失去了对新一代劳动力的吸引力。

甘肃的问题,在全国也普遍存在。

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06年末,全国农业从业人员34874万人, 按年龄分,20岁以下占5.3%,21-30岁占14.9%,31-40岁占24.2%,41-50岁占23.1%,51岁以上占32.5%。

但是到了2016年末,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年轻在35岁及以下的占19.2%、年龄在36-54岁的占47.3%,年龄在55岁及以上的占33.6%。

换句话说,2006年末,农业经营人员在30岁以下的占20%左右,十年后的2016年末,35岁及以下的占20%左右。

那么年轻农民都去哪了?一部分转为了城市市民,还有一部分人在农村, 年龄也在增加。比如国家统计局调查发现,2018年农民工总量为28836万人,比上年增加184万人,增长0.6%。

从年龄结构看,40岁及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为52.1%,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为22.4%,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近五年呈逐年提高趋势。

谁来种地问题将更突出

上述报告指出,从表面上看,随着农村对年轻人失去吸引力,“谁来耕地”的问题迫在眉睫。但是,国际发展的经验表明,直接从事农业的人口减少是大势所趋,农业的未来是“小行业,大产业”。因此,城乡人口格局的重大变化是挑战,但也是机遇。

目前小农经济正在失去竞争力。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迅速变革与推广,以及市场开放度的提高,目前全省小农经济为主导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已经不足以应对国内外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小农获得平均社会利润的难度越来越大,依靠经营小规模土地实现脱贫致富的可能性越来越低。也就是说,延续了多年的“碎片化”的小农户如何与大市场相衔接的问题和挑战已经迫在眉睫。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目前各地的调查发现,农村年轻人数量下降后,农村产业有空心化的倾向。

湖南省“乡村振兴”百村万户民意调查报告发现,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子女随迁生活就学,年轻人不愿返乡就业生活,造成了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调查的416个行政村户籍人口总计1056246人,其中,劳动力556552人,而在外就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49.0%。外出就业劳动力带动部分人口在外就学或生活,有的村庄只有40%的户籍人口在本地生活。

根据了解,中国农村农业发展前景巨大。以甘肃为例,甘肃最近几年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构建具有甘肃特色的优势产业布局。截至2017年,甘肃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72.2万公顷,产量稳定在1200万吨左右,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5.7%、24.5%,均位居全国前列。

甘肃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达29.05万公顷、115.45万吨,产业链不断延伸,正在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玉米制种面积10.8万公顷,约占全国的一半,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0%左右。

农村发展前景巨大,关键是如何吸引到城市资本下乡。目前对于农村土地流转等很多问题待解决。

上述甘肃农业科技绿皮书指出,甘肃普遍存在的制度性障碍,这是甘肃农业现代化发展最重要的限制因素。特别是农地制度方面,长期形成且相对固化的复杂权利结构关系使得土地资源实现有效流转和配置的交易成本较高,难以形成合理的经济规模,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与扩张。同时,与此相关联的农业金融、农业保险等发育不良,尚不足以有效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融资和风险管控的基本要求。

(编辑:周上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