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竞逐全球“大数据硅谷”打基础与促应用如何齐头并进?

21世纪经济报道 李振 广州报道
2019-08-14 07:00

对于黄灼而言,正是2008年那个回国创业的决定,让他和他创办的物联网科技平台机智云站在了“龙卷风的中央”。彼时,大数据在国内尚属概念,相关产业更是少见。但他预测,能够带给中国弯道超车机会的,或许就是大数据。

他的判断源自于在纽约近10年的工作经验。“2008年前,我服务了很多从事数据营销工作的科技公司,大数据产业在美国实际上早已非常成熟。”黄灼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相信大数据在中国的市场一定也非常大。

黄灼瞄准了物联网,将创业重心放在了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广东集聚了大量制造型公司,产品覆盖全球。在他看来,一旦这些产品搭配上物联网,将会形成一个时刻更新的全球化数据库,不仅能够满足企业产品升级迭代的需求,还可以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

这不仅是黄灼的梦想,更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如今的愿景。

今年7月,广东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选择“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的特定区域,携手港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全球大数据硅谷和国际数据经济创新中心等。

微软中国首席技术顾问管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目前数据驱动已变成行业迭代过程中最重要的引擎之一,而大数据也越来越成为区域发展和竞争的关键要素和先行资本。“大湾区要建设全球大数据硅谷自然水到渠成,但如何建还未有一定之规。”

全球“大数据硅谷”呼之欲出

早在2016年4月,广东就出台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计划提出,要建设高水平的大数据研究创新平台。

尤其是,计划提出建设一批大数据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应用中心,开展大数据关键技术、解决方案等研究。

广东的目标是,用5年时间打造全国数据应用先导区和大数据创业创新集聚区,抢占数据产业发展高地,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而当粤港澳大湾区升级为国家战略后,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的概念也随之而至。

今年2月公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探索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

今年7月,广东对外公布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施工图”,再次将“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的提法升级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全球大数据硅谷”。

此次升级源自一份广东省政协的提案。2018年初,民进广东省委员会向广东省政协提交了一份《关于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优势,打造全球大数据硅谷》的提案。提案内容被采纳和融入到大湾区规划和广东省数字经济规划中。

“全球大数据硅谷”的提法并非妄言,在民进广东省委员会专职副主委胡献看来,粤港澳大湾区人力资源丰富、产业门类齐全,数据流量大、密度高,发展大数据的条件得天独厚。

例如,大湾区确实有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基础。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粤港澳大湾区的9城是广东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核心区。早在2016年,广东软件信息服务业的收入就排名全国第一,高达8147.7亿元,约占全国的16.63%。

而广东的光纤入户率已高达88%,其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在广东制造业企业的应用率也均超过20%,沉淀了海量的产业数据资源。

“纵观世界各大湾区的发展经验,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成为全球产业中心、金融中心;旧金山湾区抓住了第三次工业革命,让硅谷成为全球科创中心。”胡献认为,全球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粤港澳大湾区一定要抓住大数据带来的机会。

广东智塑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权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公司之所以选择在广东设立分公司,一方面在于广东制造业基础强,数字化转型业务需求强;一方面在于广东具备产业集群优势,产业链完备、订单集聚,大数据赋能智能制造的优势凸显。

“广东打造大数据硅谷的优势十分明显。” 权杰说。

打基础要与促应用齐头并进

顶层设计已出,无论是广东省层面还是下辖地级市,均提出了发展大数据产业的路径图。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粤港澳大湾区9市中,已有大数据产业园(大数据创新孵化园)13个,方向集中于大力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从大数据产业园(孵化园)的数量看,广州拥有包括广州开发区大数据产业园、独角兽牧场、天河大数据产业园等5个,东莞拥有包括中科云智大数据创业创新孵化园、东莞市松山湖光大We谷产业园等4个,佛山拥有包括广东省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园、佛山南海区大数据产业园等3个,中山拥有火炬大数据产业园、美居智能制造大数据产业园等3个,深圳与珠海各有2个,江门、肇庆、惠州各拥有1个。

在受访专家看来,产业园区的建设只是打基础,要发展大数据产业,还要让促应用环节齐头并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大数据产业园区在建设内容方面更多集中在通过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推动大数据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在微软中国首席技术顾问管震看来,广东能够率先提出发展大数据产业的规划,其实是看到了大数据的巨大潜力,希望通过引导和政策支持,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起来,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他曾长期观察新兴产业数字化转型。在他看来,无论是零售、金融、制造业还是工业互联网行业,都是靠数据在背后驱动产业迭代升级。

“过去,一个机器在使用前都要依靠有经验的老师傅调试,温度、原材料等都调试好才能开工。”管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但这种依靠经验的模式很难跟得上当前规模化、供应链协同的生产节奏。

他认为,依靠大数据和标准化才行。大数据支撑制造业的业务变革最根本的目标就是提质增效,在自动化与信息化基础之上,实现智能化的制造体系。

权杰对此颇为认同。“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面临转料转产问题,转料安排合理就能减少浪费、降低生产成本。”他所在的智塑互联就是利用大数据帮助生产线合理安排转产。“虽然人员减少了15%,但产能却提升了40%,仅转产过程中的物料浪费就减少了10万元。”他说。

江门云科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在江门高新区打造了一个i5智能制造示范园区,其市场总监区醒培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应用了大数据的智能数控系统,可以在后台清晰地了解机床的运行状态与开机率。

“企业可以对机床状态随时监控,也可以对机床进行提前预警,不再是凭借工人经验,极大降低了机床故障的几率,保障了整个生产线的24小时开工。”区醒培认为,正是大数据让线上产能共享和交易、生产过程全透明管理、个性化定制、供应链协同制造、工业4.0生产线成为可能。

而黄灼认为,大数据不仅是作用于传统产业的降本增效,其更大的价值在于跨出工厂边界的产业跨界,实现产业互联。

“以前在IT时代,数据是没有积累的,纯工具型的软件只能解决传统行业便利性的问题;而DT(大数据)时代,可以通过大规模数据采集,实现更高效率的跨上下游产业链、供给与消费方面的合作。”黄灼认为,单一的数据能够起到的作用比较局限,而数据模型越丰富、健全,就越能挖掘出新的商业价值。

但管震认为,当前大湾区发展大数据产业一个明显的劣势恰恰在于没有足够的人才去支撑大数据的挖掘。“懂大数据技术的人很多,懂产业的人也很多,但真正能跨学科的人很少。”

除此之外,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全球“大数据硅谷”,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打通粤港澳三地间的数据通道。只有打通数据通路,才有可能令三地在人居、就业、医疗、交通等方方面面实现互通。

“在大数据方面,香港在金融、保险等方面在全球都领先,澳门在旅游、会展上有优势,如何将广东优势与港澳优势叠加起来,才有机会形成有全球竞争力的经济体。”管震说。

(作者:李振 编辑:李艳霞)

李振

政经版记者

重点关注交通、外贸领域,持续关注城市进化及一切与人口人才相关的研究,紧盯粤港澳大湾区一线。欢迎交流!微信:15521370038;邮箱:lizhen@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