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中国154所学校荣登世界大学学术榜单,意味着什么?

21世纪经济报道 陈尔东
2019-08-21 07:00

陈尔东(缪思国际教育创始人)

近日公布的“2019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简称ARWU)中,中国共有154所大学上榜,数量和排名均较往年有相当的提升。当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在世界范围内收获知名度和影响力,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首先,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与一个国家的宏观发展息息相关的,除了承担“教书育人”的传统功能之外,还需要为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创新的种子。一所高校的成功少不了政府财政、企业和校友捐款等不同渠道的支持。大学有经费、师生有地位,象牙塔才能焕发活力和竞争力。中国高校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青睐,与背后这个14亿人的巨大经济体是分不开的。国家财政稳步增加,对于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自然也就成为了中国高校排名提升的动力保障。

其次,从顶层设计到基层互动,中国高校都在不同层面上加入了国际化的征途。中国的优秀校长们与世界各地的顶尖高校校长们频繁交流,中国的研究机构(比如上海交通大学)也出具自己的全球高校排名占据这个领域的话语权,中国学者们广泛参与学术标准的制定和学术会议的讨论。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年轻学子们也与世界零距离沟通。不仅仅是英美澳等发达国家的大学里有很多来自中国的交换学生,在更加如火如荼的发展中国家的热土里,也能看到中国学子的身影。笔者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祖鲁语(南非的一门小语种)专业的外聘导师,过去更多是来自非洲的留学生前来中国取经,而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和教师也在去往南非、俄罗斯、印度等金砖国家开展学术交流。一所高校的国际化色彩越浓,登上国际榜单的机会也就越高,排名自然也会往前冲。

第三,大部分的高校榜单,都会在考察学术研究能力之外,也评估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和长期的职业发展水平。学生毕业之后能不能找到工作,能不能在职业成长上持续拥有潜能,这不仅是学生和家庭看重的,也直接折射出高校与社会的接轨能力。在中国,人口红利驱动下的巨大的互联网、科技、教育、医疗等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平台。学生毕业后能够找到工作并且学以致用,参与到中国经济的发展的各个微观领域,这自然从另一个方向上提升了中国高校的就业满意率。

教育本身是一项不受地缘边界束缚、具备公共价值的服务类型。中国高校的国际化程度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海归教授和学者回到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学术素养、学生能力和软硬件水准都在与国际接轨甚至在定义新的标准,稳定的中国市场在为全世界提供增长动力与就业机会,这些都是中国高校在国际榜单上越来越亮眼的原因。

(编辑:李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