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熊孩子,打,还是不打?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谢勇
2019-08-21 12:52

这两天正值暑假结束,学生开学之际,又一段体罚小学生的视频在网上病毒式传播。 

视频画面中,先是一名老师模样的中年男子,在讲台上拿着教鞭,狠狠抽打小男孩的手心和身体其他部位。孩子哭着躲避,讲台下面,则是一班被吓住的同学们。

孩子哭声凄惨,惹人心痛,而那名老师面目扭曲还斜叼着香烟,仿佛更坐实了弱童被恶师欺凌的想象。而随后的画面更令人愤慨:各种打人镜头,以及孩子被打后的哭诉和伤痕。 

但是很明显,目前这还仅仅是一段没有前因后果的视频,未必是事件全部,我们还不能说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如果仅仅凭借这个视频,得出中国教育中充斥着体罚学生的现象,更是太想当然。2019年,《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送审稿)》(简称《条例》)在广东省司法厅网站公开征求社会意见。《条例》提出,中小学教师对学生上课期间不专心听课、不能完成作业或者作业不符合要求、不遵守上课纪律等行为,可以采取一定的教育惩罚措施。消息一出,立马在社会上掀起了声量不小的讨论,质疑声集中在:是否会让教师体罚学生找到借口?可见,体罚学生在今天的中国,是多么不被社会舆论认可。再考虑到长期的独生子女政策,造成了父母对下一代过度投入情感和呵护,相比体罚,长期受诟病的无法无天的熊孩子,同样是需要严肃对待的问题。 

面对熊孩子,打,不行;不打,似乎同样不行。《教育法》《教师法》等规定了教师和学校所拥有的惩戒权和管教权,但由于缺乏详细规定,完全落不到实处。所以,出现了现在这种很荒诞的状态:一方面该打的时候不敢打,不敢管,比如11年前致学生死亡的“杨不管事件”;另一方面,老师狠起来变成社会人,手比谁都黑。

所以,面对熊孩子,当务之急是明确学校和教师的惩戒权和管教权,区分开惩戒与体罚、变相体罚。明确教师能用哪些招儿,不能动哪些手,法条清晰,规则明确,这样一来,街上扰民的熊孩子,学校里暴虐的老师,才有望能少一些。 

(作者系传播学者)

(编辑:李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