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一个新浦东: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离万亿目标还有多远?

21世纪经济报道 卢常乐,孙禄翰 上海报道
2019-08-24 07:00

根据规划,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将在今年落地1000亿产业项目的基础上,持续引进国内外高能级项目,努力保持20%左右的高速增长。到2035年,新片区生产总值要实现超过1万亿人民币。

按照当前浦东新区的经济总量来看,新片区的规划相当于再造一个新浦东。距离2035年仍有16年的时间,临港地区再造一个新浦东的基础和优势有哪些?又有着哪些机遇和挑战?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近期将临港新片区与主要国家级新区进行了比较,发现临港新片区在固定资产投资、特色产业布局方面基础强劲,同时在人才导入方面,新片区还应更多借鉴已有经验,出台更多优惠政策,通过改善交通等基础配套设施等,进一步增强对人才的吸引作用。

固定投资增速领先全国

国家级新区于1992年开始设立,是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平台。截至目前,国务院已批准设立19个国家级新区。

据统计,2018年除去雄安新区,18个国家级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3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4.4%。其中上海浦东新区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达到10460亿元,同比增长7.9%。

其中,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截至今年5月底,临港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6.5亿元,同比增长41.2%,遥遥领先于国家级新区,国家新区中两江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最快,但也仅有22.8%。

由此可见,在新片区规划方案出台前,临港地区便展现了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巨大吸引力,其中产业投资完成46.7亿元,同比增长57.3%。上半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项目、积塔半导体等重大产业项目在临港落地,是带动其产业投资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从1992年到2018年,浦东新区用26年的时间,完成了地区年生产总值从100亿到1万亿的壮举。而自贸区新片区的目标是用16年的时间走完这一进程,这离不开前沿产业集群的布局与关键领域的突破。

在此前发布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要求新片区建立以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口的前沿产业集群,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列为关键领域。

这种把制造业与自贸区功能相结合的设计,是临港自贸区新片区规划的一大创新,也符合当下全球产业发展的方向。上海自贸区在设计临港新片区之初,便不再仅仅聚焦于贸易、投资、人口的自由化,还更加强调制造业的支撑,这是自贸区探索的一次重大创新。

值得关注的是,在产业布局方面,目前19个国家新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现象。据统计,在19个新区的重点产业规划中,装备制造产业出现了15次,信息产业14次,新材料产业8次,汽车产业7次,各新区均将这四大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如何依据自身禀赋形成特色成为关键。

相比之下,着重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的新区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以两江新区为例,2018年其GDP增速达到16.4%,在国家级新区中排名第一,这得益于其数字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各国家级新区也展开了新一轮特色产业布局,贵安新区聚焦先进装备制造和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长春新区瞄准了大数据、人工智能、通用航空等前沿业态,正加快重大项目的引进。

在此基础上,上海临港新片区的产业布局也突出了自身特色,与浦东新区已有产业形成优势互补,避免过度重合。

《上海浦东经济发展报告(2018)》指出,临港地区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产业链相对完善,截至2018年8月,临港地区共有智能制造企业约70家,处于国际领先与国内领先水平的企业比重超过50%,海洋装备等传统优势产业迅速转型,在水下机器人、探测装备、节能环保等新兴海洋装备领域都有所突破。

新能源汽车也是临港新片区的一大重点,备受瞩目的特斯拉超级工厂就位于临港新片区内,今年年底将正式投产,也是上海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外商独资制造业项目。

当前上海临港新片区内还有总投资359亿元的积塔半导体项目、上海脑智工程项目等,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方面已经集聚了一定的优势。可以预见的是,临港新片区的高端制造、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的发展将十分可期。

新片区人才引进空间巨大

区域经济建设、前沿产业集群的建立,都离不开高质量人才与科研团队。《总体方案》中已经提出了缩短落户年限,放宽购房政策的优惠,但想真正打破人才集聚的困境,交通和配套设施完善是最应该解决的问题。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末,临港地区有常住人口仅约30万人,相比全国多个国家级新区而言,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在统计的13个国家级新区中,浦东新区常住人口数量最多,达到504.443万人,天津滨海新区、广州南沙新区两地人口也都在200万人以上。

浦东、滨海、南沙三大新区的强大人口集聚能力,与其设立时间早、发展程度高不无关系,同时三地的人才引进政策也值得临港借鉴。

以广州南沙新区为例,根据2017年出台的《广州南沙新区(自贸片区)集聚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南沙新区对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家院士等给予安家费补贴或人才公寓,对企业中的骨干人才,按照个人经济贡献40%给予奖励。同时对本科以上学历人才发放2万-20万元的住房安家补贴。

另一方面,南沙新区对高学历人才、教育人才、行政管理人才、航运专业人才进行了细致分类,对不同人才给予不同奖励与补贴。同时,高端人才还可享受子女优先入学、优先就医等便捷服务,这成为新区发展吸引人才的重要驱动力。

在国家级新区的人才引进中,住房补贴、落户便利、税收优惠、贡献奖励等都是新区引进人才的重要政策,在后续出台的人才引进的具体政策中,临港新片区也可以有所借鉴。

另一方面,基础设施配套也是人才流向考虑的重要因素,这其中交通和配套设施的便捷度也是人才集聚的重要指标。

以兰州新区为例,作为第5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规划在2015年人口达到30万,2020年达到60万。但是根据甘肃省发布的《关于2016年全省人口变动主要数据通报》显示,2016年兰州新区常住人口仅有14.28万,这种人气不足的状况与新区相关配套措施落后密切相关。

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在于,兰州新区距离市区较远,单程通行车程时间大约1小时左右,且在发展初期,兰州新区到市区没有便捷的轨道交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和产业人口的引进速度。

临港新片区距离核心市区75公里,目前仅有地铁16号线和S2高速公路与市区相连,临港与上海核心区块的交通便捷度尚且不够,城区内轨道交通事业依旧处于相对落后水平。

综合其他国家级新区的发展经验,临港新片区要进一步加快建设对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以铁路、公路、快速轨道交通等综合交通体系。同时完善区域内的公共交通网络,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在教育、医疗、娱乐等公共服务的城市配套功能。

据了解,根据《2019年上海市重大建设项目清单》,有三条与临港相关的交通线路在建,包括沪通铁路二期、两港西大道和S3公路。这三条线路都把临港新片区作为重要连接点,成为打通临港连接江浙的通道。未来其将在助力新片区人才引进的同时,还能够放大新片区的辐射带动效应,进一步带动长三角地区新一轮改革开放。

(编辑:耿雁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