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海丝博览会首设营商环境平行论坛,大咖献策营商环境优化与提升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李振 广州报道
2019-08-24 19:33

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无论是在经济方面的市场化,还是在治理方面的市场化方面。

8月24日,2019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主题论坛“营商环境优化与提升”平行论坛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开幕。该论坛是海丝博览会主题论坛中首个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为主题的分论坛,由广东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广东海丝研究院承办。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任天阳,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原副主任李本钧,乌拉圭二十一世纪投资、出口与国家形象促进委员会投资部总经理保拉·莱特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广东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王珺,香港贸易发展局研究总监关家明,广州南沙开发区(自贸区南沙片区)管委会副主任潘玉璋,广州市贸促会副巡视员王小燕,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林志军,澳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陈靖涵等来自北京与粤港澳三地的知名学者以及云从科技、亿航智能、恒诺康等本地高科技明星企业等20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张燕生在论坛上作了《贸易保护主义条件下打造更加开放的营商环境》的主题演讲。他在演讲中指出,全球化已经到了下半场,当前全球系统化风险有可能大于机遇,下一步要打造更有竞争力的国际环境,要善于“化危为机、转危为安”。

他认为,中国下一步开放的主题一定是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无论是“海丝”还是粤港澳大湾区,下一步重点要做好规则的衔接,用好地方立法权,完善粤港澳之间居民往来、资金往来、货物往来。

王珺在论坛主题演讲环节指出,全球营商环境、经济形势好不好,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全球投资增长的情况。在2015-2018年,全球外商投资持续下行,2018年更是下降13%,但如此背景下,中国却实现了逆势上扬。

在他看来,营商环境的改善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我国在世界银行对190个国家和地区营商环境中综合排名已经从第96位升至第46位。而自2015年以来,在中国开办企业的环节从从7个变成4个,开办企业的时间也从30天压缩到了8.5天,例如广州南沙等标杆地区,已经压缩到了1天。新增企业数量也在增多,2013-2018年,日新增企业数量从0.69万家增至1.84万家,每千人拥有的企业从11.4家增至23.6家。

关家明在演讲环节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无论是在经济方面的市场化,还是在治理方面的市场化方面。要提升粤港澳大湾区营商环境,完全可以发挥“一国两制”的优势。香港可以利用其在贸易投资、金融和高端服务业方面的优势配合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发展。

林志军在演讲环节指出,作为大湾区四个核心城市之一,澳门是世界税负最低的地区之一,拥有广阔的海外网络,与欧盟法律体制的兼容性高,可以成为大湾区与葡语系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商业往来的纽带。

任天阳在致辞中表示,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省,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当前,广东正面临“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等诸多机遇叠加的发展窗口,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打造全球一流的营商环境的工作部署,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携手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本届海丝博览会首次设立营商环境优化与提升平行论坛,有效回应了各方关切、有力增进各方了解、有力加强交流合作。作为扎根广东的主流财经媒体,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将发挥全媒体优势和财经特色,为“海丝”和大湾区建设、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智力支持和平台服务

广州南沙开发区(自贸区南沙片区)管委会副主任潘玉璋表示,广州南沙作为“湾区中心”、“开放门户”、“枢纽港口”、“创新高地”和“宜居城市”,未来将将以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高标准建设国家新区、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和承载门户枢纽功能的广州城市副中心“三区一中心”,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在主题发言后的嘉宾对话环节,与会专家与企业代表围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等重点展开了讨论,共同探索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方案。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近半年时间,粤港澳大湾区也已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与会专家认为,要成为国际一流湾区与世界级城市群,虽然粤港澳三地最有条件和优势,但与国际其他湾区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张燕生表示,大湾区在基础研究、运用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等方面有明显的短板,需要通过高度的国际化与高度的开放营造一个科学创新的生态环境,激发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愿意积极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这可能是下一步的重点。

王珺认为,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大力推动“公共品”建设,在制度环境建设上必须做到粤港澳三地协作、政府先行,打通要素流动的关键在于规则衔接

毛艳华则认为,推动整个大湾区一流营商环境的建设,要通过高水平的开放来吸引投资,与港澳对接、与国际接轨;还要加强三地政府之间的协调、营商规则对标,增强高端要素在港澳之间、大湾区、国际之间的流动性。

陈靖涵拿澳门举例称,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的差异化分工非常明确,澳门一定是要加强和大湾区的发展,和香港、广东其他城市形成互补,而不是形成竞争。

众所周知,营商环境已经成为企业是否选择投资的重要衡量标准。在广州港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宋小明看来,如果满分100分,广州营商环境得分可以达到90分。宋小明表示,广州港2018年货物吞吐量超过6亿吨,排名全国第四、全球第五,其快速成长的重要原因来自港口降费提效改革。“广州港集装箱装箱费率从过去570元降到了现在的490元,每小时做106个箱子。这对大湾区实体经济作出了很大贡献。”他说。

作为第一批在硅谷工作的留学生张健存,回国创办了广州市恒诺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对于广州的营商环境,他只打出了80分。在他看来,营商环境和创新氛围存在一定区别,广州虽提出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但在创新药物氛围来说仍有很大空间。他建议,在加强创新型生物医药聚集上,政府可以对创新药中小企业给予更多关注和扶持。

广州云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三年跻身“独角兽”,还参与了人工智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其总经理林明都对广州营商环境也打出了80分。在林明都看来,要促进以人工智能等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尤其需要政府提供保障创新的环境。目前在广州南沙,靠一张脸大家可以解决吃穿住行的问题,政府在这方面给到了很大支持。

作为科技企业的亿航智能设备(广州)有限公司,在广州也受到了同样待遇。其副总裁薛鹏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把广州打造为大湾区的城市枢纽城市之一,而今年7月底亿航就与广州市政府签了协议,合作将广州市打造成全球首个空中交通试点城市。这也得益于广州对创新企业的支持。

(编辑:耿雁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