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助贷转型半年观察:业绩瓶颈倒逼监管施压

21世纪经济报道 陈植 上海报道
2019-08-28 07:00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少P2P平台为了加快助贷业务转型步伐,仍然会与部分银行信托机构签订坏账兜底的抽屉协议。”他透露,目前这种抽屉协议的操作形式日益多元化。

图/甘俊 摄

在向助贷业务转型后,越来越多P2P平台交出了一份靓丽的财报。

拍拍贷(NYSE:PPDF)近日发布的二季度财报显示,二季度营收额达到15.623亿元,净利润达到6.605亿元。其中,当季机构资金合作伙伴撮合的借款占总撮合金额的比例,从一季度的30.9%增长至44.8%

乐信(NASDAQ:LX)此前发布的一季度财报则显示,当季其营收达到20亿元,净利润增长至5.83亿元,其中逾70%新增借款来自金融机构。

“一方面是助贷资金融资成本较个人出借人更低,有效增加了利差收入。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通过助贷业务获得额外的导流与前端风险评估业务收入。”一位正转型助贷业务的P2P平台负责人透露。但他们内部也在担心,随着助贷转型红利期消散,未来助贷业务可持续性正面临较大的挑战。

所谓的助贷转型红利期,即P2P平台将大量优质借款人迁徙到助贷业务以获得大量金融机构助贷资金,但随着优质借款人所剩不多,高逾期风险借款人又不被金融机构助贷资金“接受”,整个业务可持续性正面临新的不确定性。

“事实上,银行信托等助贷资金提供方对借款人质量与坏账率特别敏感,即便有些P2P平台与助贷资金方签订坏账兜底协议,但只要坏账额突然蹿升速度过快(因为借款人质量下降),这些助贷资金就会迅速离场。”维信金科(02003.hk)创始人兼CEO廖世宏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说。

记者多方了解到,除此之外,P2P平台转型助贷业务能否持续,还面临综合贷款费率“受监管”(不得超过年化36%),每笔助贷业务需纳入央行征信等因素的影响,这意味着,P2P平台以往靠规模快速增长效应压低坏账率并大幅提升业绩的做法开始行不通。

值得注意的是,相关部门早已加大对助贷业务的穿透式监管,即助贷业务分成“增信放贷”与“导流”两大类。前者要求助贷机构(包括转型助贷的P2P平台)必须持有相应的融资担保牌照或引入信用保证保险合作方,才能与银行签订相关助贷资金担保合同,杜绝双方私下签订所谓的“抽屉协议”。后者则要求在导流与前端风控审核过程做好借款人信息隐私保护工作。

上述正转型助贷业务的P2P平台负责人透露,为了符合监管要求,目前他们正考虑设立专门公司负责助贷业务,而高逾期风险借款人则转入另一个关联公司,通过催收逐步压缩不良贷款的余额规模。

“此举也是为了能将助贷资金引入渠道多元化。”他直言。近日,他听说相关部门对P2P平台发行资产证券化或境外发债不做备案,但对助贷机构则开了“绿灯”。

此前,助贷机构维信金科在境外发行了2021年到期、票面利率11.0%的优先票据。

“我们在发改委相关部门做了境外发债3亿美元的备案。鉴于当前市场环境,我们先尝试发行1亿美元票据,以拓宽助贷业务资金来源。”廖世宏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

优质借款人“所剩不多”

看到转型助贷业务创造不错的业绩表现,前述P2P平台负责人重燃了海外上市的期望。

然而,业务部门很快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具体而言,当前他所在的平台逾70%优质借款人已经迁徙到助贷业务,而大部分存在高逾期风险的借款人却被银行信托等助贷资金方挡在门外,导致他们转型助贷的可持续性面临较大的挑战。

“这也是我们此前没预料到的新尴尬局面。”他介绍,此前,想当然地以为只要引入助贷资金对接所有借款人,就能将助贷业务迅速持续扩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由于每笔助贷业务所对应的借款人信用记录都要上报央行征信体系,因此,当银行信托等助贷资金方一看到借款人存在“多头借债”问题,就会迅速拒绝放贷。而目前所剩的优质借款人群体已最多只能再支撑助贷业务发展1-2个月。

其间,他也尝试过新的解决方案,比如引入一些中小银行资金并签订坏账兜底协议,从而通过赚取较高利差额方式覆盖相应的坏账风险。然而,这个算盘收效不佳。

一位中小银行人士透露,所谓的坏账兜底协议对他们而言其实更像是一种“形式”。在实际操作环节,只要助贷业务实际坏账率突然飙涨,他们就会立刻要求撤离资金“避险”。

廖世宏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直言,自己也曾遇到过类似的压力。去年初,相关部门出台141号文刺破了现金贷行业“泡沫”,导致大量违规操作现金贷机构被迫退出市场,令不少借款人无法借新还旧,相应的逾期坏账风险迅速传染到整个助贷行业。

“为此,我们迅速收紧了借款人放贷准入门槛,导致去年业务规模几乎没有增长,但此举也留住了助贷资金不撤离。”他指出,直到去年底,他们内部评估认为P2P行业动荡趋于平稳,且借款人逾期风险再度可控,他们才在年初再度加大助贷业务放贷规模,令今年上半年总收入同比增加46.4%至18.6亿元,经调整,净利润增加31.8%至2.44亿元。

为此维信金科内部要求即便某项场景化助贷业务坏账风险突然增加30%-50%,也必须实现业务盈利,否则他们就考虑砍掉这项助贷业务。

在上述P2P平台负责人看来,借款人资产质量的好坏,某种程度决定他们转型助贷业务到底能走多远。  “事实上,由于高逾期风险借款人比重增加,我们已经迟到部分中小银行的闭门羹。”

近期,一些P2P平台向一家城商行提供的借款人借款申请被拒率增加,导致6月底这家银行突然以年中资金头寸紧张为由暂缓了助贷资金发放。近日,这家银行还发现助贷业务坏账率突然超过此前约定的2%上限,正考虑中止相关助贷业务。

穿透式监管“悄然临近”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P2P平台转型助贷业务步伐加快,似乎在倒逼监管采取措施。

“目前没听说相关部门对助贷业务将采取新的监管措施。”一位成功转型助贷业务的P2P平台业务总监认为。

在他看来,目前相关部门对助贷业务的监管工具已经比较齐全,以增信型助贷业务为例,相关部门要求助贷机构必须拥有担保牌照或引入信用保证保险合作方,才能与助贷资金方签订资金担保协议,而纯粹导流型业务则侧重对借款人个人信息隐私的保护。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少P2P平台为了加快助贷业务转型步伐,仍然会与部分银行信托机构签订坏账兜底的抽屉协议。”他透露,目前这种抽屉协议的操作形式日益多元化。比如P2P机构会向银行汇入一笔资金,作为助贷坏账超额部分的风险补偿;或者银行在助贷业务利润分成时,先扣除坏账超额部分的风险补偿资金(属于P2P机构的利润提成),再将剩余利润交给P2P机构。

在他看来,通过抽屉协议,不少P2P平台又能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实现业务规模无休止的快速膨胀。

“这恰恰是监管部门不愿看到的局面。”据他了解,目前相关部门正考虑对助贷业务采取新的穿透式监管措施,确保助贷业务规模增速可控与杠杆可控,避免重蹈P2P野蛮成长下风险百出的覆辙。

上述P2P平台负责人透露,这也是他们打算“另起炉灶”参与助贷业务的原因之一,以确保助贷业务各个操作环节符合新的监管要求。

“事实上,海外资本市场也注意到助贷业务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毕竟,通过迁徙优质借款人获得助贷业务规模与业绩高增长的业务模式未必能持续。决定助贷业务能否走得更久更远,主要取决于平台如何持续获取优质借款人并加强风控管理。”他透露,但他们内部正出现新的担忧,一旦这些优质借款人助贷合同到期,银行等金融机构就可能以更低利率“切走”上述客户,到时助贷业务的可持续性又将面临新挑战。

“因此,如何在客户下沉(找到一些银行认为风险较高的借款人而不愿截走)与风控管理找到平衡点,将是助贷业务可持续性发展必须解决的新问题。”前述P2P平台负责人指出。

(编辑:李伊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