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元朗到前海 香港“创客”大湾区淘金记

21世纪经济报道 朱丽娜
2019-08-28 07:00

特约撰稿 朱丽娜 香港报道

对林恒一而言,每天在香港、深圳两城之间往返已经习以为常。作为万家智控有限公司创办人及CEO, “双城记”的生活林恒一已经过了三年。

“每个星期我都有两三天时间去深圳,从香港元朗的家出发坐公交车去深圳湾口岸,然后打车去前海梦工厂,单程的时间大约在1个小时左右。” 林恒一这样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85后的林恒一是典型的香港理工男,长相斯文,说话逻辑缜密。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的他,拥有电子计算学系的博士学位。2013年仍在攻读博士学位之际,他抱着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落地的决心在香港创办万家智控,为建筑提供能源管理控制系统。

两年后,林恒一决定研发智能硬件,将其在楼控系统方面的经验延伸至智能硬件及物联网的应用。但这时他发现,香港的相关工厂几乎已经绝迹。这时,一河之隔的深圳成为公司拓展业务的首选之地。林恒一说,深圳本身有产业链的配套,“在深圳,从采购零部件、焊板到量产等工序都一站式完成”。

从0到1

林恒一还发现,香港不但寸土寸金,租金高企,招聘研发团队的成本亦十分昂贵,“对于一些初创企业而言,从成本考虑,很难聘请一些有丰富经验的员工。比如一个香港大学毕业生的薪资已达到1.7万-1.8万港元,而在深圳招聘一些有三四年经验的研发人员的工资大约只需1.5万-1.6万元。”

两地的职场文化差异让他也感受颇深。他指出,香港学理工科和从事研发的人数量不多,大多数从事金融、医疗和律师行业,缺乏创造性文化。而近年来内地创业氛围浓厚,初创企业容易吸引青年人才。

林恒一向记者指出:“很多内地年轻人愿意去一些初创公司,尽管工资待遇未必有大公司那么优厚,但是他们可以亲身经历一家公司从0到1,更有成就感。香港很多大学毕业生是毕业后进入职场,不断跳槽来获得更高的薪资。但内地青年人如果他们喜欢一家公司,反而愿意牺牲一些短期的利益,和这家公司一起成长。”

去年10月,岭南大学(岭大)与中山大学就《香港居民对大湾区发展的认知与评价》联合发表研究报告。研究显示,在所有过去一年有到过大湾区的受访港人中,近六成受访者表示到访大湾区主要是为旅游。其中,仅16.7%表示会到这里工作。

林恒一坦言,自己去内地发展的决定让身边的很多朋友感到“好奇”。“他们大多数人在香港做着朝九晚五的工作,对内地的很多政策具体落地以及商业文化十分好奇。”

为了让更多的香港大学生增加对内地的了解,林恒一表示,公司数年前已经与理工大学合作,在学生制作毕业习作(final year project)时提供机会让他们接触内地工作文化。他建议,香港大学生可以考虑到内地做交换、实习生,建立人脉关系,从而认识当地的营商环境及文化。

几何级增长机会

毋庸置疑,庞大的内地市场也是林恒一决定“北上闯荡”的重要原因。

“如果我们继续留在香港发展,可能会有线性的增长,但是进入内地市场,则可能是几何级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增长。” 林恒一坦言。

“我们发现内地政府更愿意使用一些创新的科技,而香港事实上在这方面则有些落后。” 林恒一指出,“比如香港官方的一些初创企业孵化平台,都是由政府官员背景的人在运营,而相比之下,前海梦工厂里面就有风险资本投资者,他们非常清楚创业者需要什么。”

因此,2016年他便率领团队进驻深圳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设立研发团队,成立深圳凝方科技有限公司。经过三年的发展,目前公司的深圳前海团队大约有10人,主要负责研发智能硬件。林恒一也入选海港青年商会颁发的“2018年大湾区青年领袖”。

前海梦工厂于2014年正式开园,是面向深圳、香港乃至亚洲和全球青年的创业基地。最多可容纳200家企业进驻,并规定至少有60家是港资企业。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自2014年以来,已有超过180个香港和澳门的创业团队入驻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

“对于我们三个合伙人而言,来内地开拓市场,可以说是人生地不熟,摸着石头过河。这三年时间,我们在内地与不同机构建立了联系,发现内地的文化也并非太难适应,因此决定今年下半年正式在内地进行市场推广。” 林恒一表示。

林恒一对拓展内地业务已经胸有成竹,他向记者透露,公司计划今年10月在珠海高新区设立办公室,成立另一家公司,招募内地的销售和服务团队,打入内地市场。据悉,根据珠海高新区去年底出台的新政策,经批准的创业项目租赁200平方米以内的办公场所只需支付1元租金。他表示,选择珠海的原因之一,是看好港珠澳大桥以及未来深中通道在大湾区内实现“一小时生活圈”的便利。

“我们最近在香港设立了一家控股公司,计划将香港、深圳、珠海的公司纳入控股公司之下。”林恒一说,“现在是时间考虑引入投资者,因此需要在公司结构上进行一些调整。”

(编辑:李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