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需要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发展优势区域

21世纪经济报道 欧阳觅剑
2019-08-28 07:00
播放音频
NaN:NaN

8月2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研究了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空间治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会议指出,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

不是所有区域都适合发展经济。根据主体功能区战略,一定的国土空间具有多种功能,但必有一种主体功能,有的以提供工业品、服务为主体功能,有的以提供农产品、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各地区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合理分工、优化发展,不能都搞高强度开发以增加GDP。

适合发展经济的区域,也有效率的高低。效率高的地区,就是经济发展优势区域。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大大深化,成为政府部门引领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在这个过程中,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主要是东部沿海城市群和省会城市)表现出很强的经济发展优势。它们集聚了政策、资金、人口、产业等资源,形成经济发展优势,又进一步吸引要素流动和集聚。

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指出,要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将使这些区域吸引更多要素集聚,其经济发展优势继续增强,而发展效率也将大大提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对会议的解读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要素要高度集聚,而且主要是向东南沿海集聚。可以说,这种观点是过犹不及,如果这样做,将推动部分地区的发展水平与其他地区拉开更大差距,形成局部的高效率,但对于全国总体效率的提升反而是不利的。

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可以形成规模效应,这是效率提升的重要原因。这已经为经济学理论所证明。但是,经济学理论也告诉我们,规模效应是有范围和边界的,并不是集聚越多、规模越大就效率越高,当规模大到一定程度之后,边界效益是会递减的。因此,要素高度集聚于少数地区未必是合理的,合理和高效是必须坚持的原则。

目前来看,东部沿海城市群和一些省会城市是经济发展优势区域,其中,东南沿海的优势尤其大。但是,这并不是说,增强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承载能力,就是要一味促进要素向现有的最具优势的区域(如东南沿海的城市群)集聚,因为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优势是会变化的,有一些本来不是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会逐渐具备经济发展优势,也有一些本来是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会优势减弱。对于经济发展优势区域这个概念,我们不能静态地看,而需要动态地观察、评估。

实际上,在过去几十年,区域经济版图是一直变化的,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势在动态地此消彼长。在改革开放之前,浙江、福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并不处于前列,广东也不是经济总量最大的省,而东北是全国的重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在改革开放之后,东部沿海成了经济发展优势区域。更不要说,深圳用二三十年的时间就从一个小渔村成为国际大都市。近年来,几个中西部省会城市的经济表现非常好,经济发展优势明显增强。历史经验说明,区域的经济发展优势是变化的,背后的主要动力是国家战略和政策。

因此,促进要素向经济发展优势区域集聚,我们不能把眼光仅放在现有的经济发展优势区域,而要去发现、培育潜在的经济发展优势区域。过去几十年,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新的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现在,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阶段,内需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也应该会有一些新的经济发展优势区域出现。

现有的经济发展优势区域,很多还可以增强承载能力,但距离规模经济的上限会越来越近。我国也需要形成新的、更多的经济发展优势区域,这样可以在总体上增强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编辑:祝乃娟)

欧阳觅剑

资深编辑

21世纪经济报道资深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