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修养 不设计

21世纪经济报道 陈华文
2019-08-31 07:00

陈华文

我们生活的世界里,设计可谓充斥在每个角落。一切器物都需要设计、依赖设计,好的设计不仅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同时也是强大的生产力。

访谈录《设计的修养》提供了更加全面认识设计、感受设计的思路。本书的访谈人殷智贤曾是时尚设计刊物的主编,多年来,她从大众审美的角度研究设计,陆陆续续对国内的设计名家进行访谈,本书中的受访者吕敬人、张永和、王澍、韩家英、滕菲、俞孔坚、万宏、梁子、吕永中、杨明洁、刘斐、上官喆等12人分别聚焦建筑、家居、景观、产品、书籍、服装、首饰、花艺等领域,从日常生活入手,共同探讨什么是好的设计。

设计的修养 书籍。资料图

设计脱胎于美术,但是和工业、商业、科技有着血脉之亲,设计是应用艺术范畴的活动,也是工程技术范畴的活动。设计和绘画是孪生兄弟,绘画是完全自由的表达,而设计是“带着镣铐舞蹈”,设计的大胆创新创造,与设计对象的使用价值、经济价值直接关联。设计的本质,是为了更有效地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设计的修养》中写道:“只有好设计的标准达成符合公共利益的共识,才有可能摒除劣质的设计,从而为真正的好设计留出足够大的存在空间。”

在设计界,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对东西方设计进行人为区分。有的人一味强调传统之美,强调传统固然不错,然而在今天的全球格局下,不仅要弘扬我们的传统,还要学会借鉴外来的设计之美。书中,殷智贤在访谈著名建筑设计师张永和时,后者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今天,文化的差异其实不是在加大,而是趋向融合,根本就不用区分谁是东方的,谁是西方的。对设计者和使用者而言,分辨什么是东方的、什么是西方的,其实没有太大的意义。总体上讲,设计需要大的格局、需要大的视野。

从另外一个方面讲,设计要遵循特定的传统和习俗,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例如,中国人吃饭喜欢用最简单的筷子,如果在餐具设计时,硬是对筷子进行无端的改造,其实是吃力不讨好。再如景观设计师,在水域充足的地方,若将日本“枯山水园林”的造园理念强行引入,那么这样的设计就违背了地利,不仅达不到设计的效果,还会弄巧成拙。

著名建筑设计师王澍的设计总是别具一格,在接受殷智贤访谈时,他表示,做建筑设计,考虑的要素非常多,包括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生活习俗、建筑材料、建筑功能、风格特色等等。王澍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在担纲该校象山校区设计时,他充分考虑校区位于江南的区域特征、地方传统房屋的风格、教学建筑的使用功能等等,于是在建筑设计中,大量使用自然光,更少使用空调而尽量去适应自然气温,很多建筑的墙体采用厚墙厚屋顶的设计,且走廊没有大窗户,意在让整个建筑本身,发挥保温隔热的功能。再则,整个校园的建筑群错落有致,显眼的游廊彰显了古典的雅致,这和美术院校的学科气质不谋而合。

书中提到,象山校区的建筑少用空调,这曾经让学生们不解,而王澍的解释是:人对自然气温的适应能力很强,频繁吹空调对身体没有益处。不难看出,王澍做建筑设计,充分将审美性和功能性进行融合,他的设计理念和“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不谋而合。在访谈中,王澍对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大量整齐划一的高楼表示出担忧。在他看来,建筑设计要因地制宜,不能追风,要顾及地缘要素,将传统的记忆巧妙地融合到建筑之中。如果说好的设计有灵魂,那么优秀的建筑肯定是有生命的。

书籍装帧在设计家族中不可忽视。吕敬人是国内外书籍装帧设计的“大咖”,对于书籍设计有很多独到的看法。他在接受殷智贤访谈时讲到,书籍设计的目的就是要“读来有趣、受之有益”。书籍的装帧设计和文本内容应该统筹考虑,而绝非文本是文本,设计是设计,造成“两张皮”的想象。设计要学会驾驭秩序,否则就是画家的纯艺术,爱怎么画就怎么画,中国画画法中常有“意到形不到”的追求,其实是一种随意,可以不讲形准而求意会或韵味。但设计不能这样,图文的来龙去脉,必须编排得规规矩矩,讲究秩序。

《设计的修养》一书中,并没有对设计中的具体原则和方法进行教科书式的探讨,而是基于设计伦理、设计责任的双重维度,进行“天马行空”式的访谈。当前,牵涉设计的各种技术、材料都在飞跃发展,作为设计师而言,一方面要在有国际视野的同时扎根传统,这样的设计创新才会更有底气;另一方面也要兼顾设计的审美性和功能性,走向任何一个极端的设计都不是好设计。对于普通人而言,不断提升文化艺术修养,对各种设计风格予以包容,就是最基本的设计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