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系危局与银行的国企信仰

21世纪经济报道 周炎炎 上海报道
2019-08-31 07:00

在上海金融圈,中科系是一只“房间里的大象”。触目惊心地存在,却又被明目张胆地忽略。

债务违约全面爆发之后,此前坊间传闻央企华润置地和上海国资委旗下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参与混改的消息或成一场空。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询问了部分债权人和接近中科系人士,均称没有下文。而华润置地去年5月,曾经与中科院行管局发布联合申明,要参与中科建设开发总公司的混改。

有知情人士说,是被中科系分、子公司治理乱象“给吓跑的”,针对此,记者未能联系到两家央企、国企评价,不妄言,但中科系内部治理混乱至清产核资无法推进,也超出一般人对国企的想象。

中科建设开发总公司从2016年开始打算从全民所有制改为现代化的有限责任公司制时起,就开始逐步进行清产核资,时至2018年5月债务危机初露马脚,金融机构倒逼中科系加快清产核资步伐,可惜到今天,无论是中科院行管局,还是债权金融机构,都难以一窥报表真颜。

在这番风浪之前,中科系曾经是各路资金的“宠儿”。银团贷款、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PPN)、售后回租赁、债权转让回购、信托、私募、P2P,各种债务融资方式轮番用上,等到靴子落地,2018年初该公司的债务已经高达560亿。

由此可见,国企不会违约只是金融机构的惯性思维。不仅仅是境内金融机构,不少国际金融机构也“入了坑”——在178家受到波及的金融机构中,也有摩根士丹利、东亚银行、永隆银行、马来西亚银行等。

从某个层面来说,这种恶性结果既是中科系贪大求全、盲目扩张、滥用中科院信用遭遇房地产调控、PPP项目急刹车、金融去杠杆,导致的后续经营资金不足造成的;也是金融机构未能深入企业尽调、对风险没有防范意识,把中科系“惯坏”,导致其债务越滚越多,最终中科系多个地产项目“断了粮”,成了烂尾项目。

对于大型金融机构,比如国有大行等,遭遇此类风险,尚可以以充足的现金流缓释风险,结果不过是不良的微升,但对于信托、私募等直面投资者的中小机构而言,则是难以承受之重。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吉林信托因无力兜底垫付“吉林信托汇融38号”4.5亿元募资款(发行人为中科系),已经被客户多次维权;一家浙江私募公司在认购了规模为4亿元的“万向信托-招银2号事务管理类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后,也在中科建设和客户之间周旋日久,疲累万分。而中科系的态度很坚决:“一分钱都没有。”

对债权人来说,接下来中科系的当务之急,是仍在行管局领导下雷厉风行地进行分、子公司治理,对拒不接受母公司查账要求甚至试图腾挪母公司分、子公司资产的行为进行惩处,开诚布公地进行债务审计,才能让债权人稍稍安心,给出更多空间和时间,让中科系“缓口气”,进行债务处置。

(编辑:周鹏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