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面出行转向空中: 吉利领投 德国飞行汽车公司

21世纪经济报道 左茂轩 北京报道
2019-09-10 07:00

9月9日,德国城市空中出行公司Volocopter宣布完成C轮首轮融资5000万欧元,此轮融资由中国汽车制造商吉利控股集团领投。吉利控股和Volocopter将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致力于将城市空中出行解决方案引入中国。

这家德国初创公司此前已获得德国汽车巨头戴姆勒的青睐,早在2017年,戴姆勒领投了该公司的3000万美元融资。而通过先后对Volocopter的投资,也促成了吉利与戴姆勒的第三次合作。此前,戴姆勒和吉利之间已经组建高端出行公司蔚星科技,并于今年3月宣布成立合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联合运营和推动Smart品牌转型。

布局未来出行,成为吉利与戴姆勒建立合作的重要领域。当然,这已经不是吉利第一次将视线从地面转向空中。早在2017年,吉利汽车已经收购了美国的飞行汽车公司Terrafugia,并将公司中文名称命为“太力飞行汽车公司”。

在2010年正式收购沃尔沃之后,吉利开启了激进的全球战略,通过一系列并购完成了旗下品牌的构建,形成了一个由吉利、沃尔沃、领克、路特斯、宝腾、极星、伦敦电动汽车、远程汽车、几何汽车、太力飞行汽车等10个品牌组成的“汽车帝国”。而随着出行服务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从曹操出行、蔚星科技到Volocopter,吉利已经开始描绘一个立体出行的商业版图。

面对空中短途出行这一市场,Uber、丰田、空客等多个行业的巨头都想要争抢一块蛋糕,但是,无论是技术的成熟度还是法规的限制,飞行汽车的商业前景仍然充满未知。

合作未来出行

2018年2月23日,吉利官方宣布,通过旗下海外企业主体收购了戴姆勒股份公司9.69%具有表决权的股份,成为戴姆勒的第一大股东。在业界看来,吉利成为戴姆勒的股东绝非只是股权投资,而是为汽车相关业务上的战略谋局。

事实的确如此,去年10月宣布组建的高端出行服务公司已于今年5月正式注册成立,并取名为蔚星科技;今年3月,双方又宣布合资运营Smart品牌,致力于将Smart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高端电动智能汽车品牌。

移动出行的领域也是一个市场规模超千亿的诱人领域,而Smart这样的精品小车,非常适合作为共享汽车等移动出行的工具。

可以看到的是,在此前的两次合作都是针对汽车“新四化”的相关业务的转型探索。此次吉利参与戴姆勒此前就已投资的Volocopter新一轮的融资,布局的也是未来出行。

“我们很高兴看到我们的合作伙伴吉利控股对Volocopter进行投资并成为其股东,我们自2017年至今也一直是Volocopter的股东之一。戴姆勒致力于支持对新出行服务模式的创新性探索,Volocopter及其都市空中出行概念就是令人振奋的例证。”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表示。

德国初创公司Volocopter初代产品于2011年首次执行载人飞行,这家公司研发的产品是电动飞行出租车。

据了解,该公司研发的电动飞行出租车可以垂直起落,主要的应用场景是短途的市内场景。Volocopter最新一代两座机型最高时速110公里,续航里程35公里,能够满足90%以上大型城市内的短途出行需求。并且,在100米(330英尺)的高度飞行时足够“安静”,从地面无法听到其产生的噪音。

不过,从产品设计的理念来看,现有的市内短途出行方式已经较为丰富。电动飞行出租车的唯一优势只是可以缩短时间。但从成本和使用效率来看,并不是一种适合普通大众的出行方式,并且还面临着法规的严要求。

“吉利希望在成为戴姆勒的股东之后,通过一些合作,能够更进一步提升其在全球的产业影响力,更加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品牌形象。”9月9日,有汽车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

吉利的出行版图

在吉利控股的组织框架下,吉利控股集团由吉利汽车集团、沃尔沃汽车集团、吉利科技集团、吉利新能源商用车集团和铭泰集团等五大核心子集团组成。

吉利汽车集团管理吉利、领克、几何、宝腾、路特斯等5个汽车品牌,沃尔沃汽车集团管理沃尔沃和极星(Polestar),远程汽车和伦敦电动汽车由吉利新能源商用车集团管理。而在沃尔沃科技集团中,除了吉利的车联网公司亿咖通科技之外,还包括太力飞行汽车、曹操出行、蔚星科技等出行领域的公司。

吉利科技集团主要聚焦创新业务,核心任务之一是帮助吉利控股完成立体出行生态的布局。

曹操出行和蔚星科技主打的是针对不同人群的网约车服务,而太力飞行汽车和此次参与投资的Volocopter,则主要是对一种新型立体出行方式的提前入局和率先卡位。

空中出行工具的使用性并不频繁,造价成本高,并不适用批量规模化的市场化销售,更多的应用场景是空中出租车领域。

德勤发布的《移动出行之未来飞行汽车》报告中预测,2040年,仅美国的“空中出租车”市场规模就可达到170亿美元。

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从经济效益和环保性等方面因素综合来看,飞行汽车并不是非常好的实现规模化的商业模式。并且,在现有的法规要求下,飞行汽车难以获得在国内大型城市规模运行的许可。

作为新型的交通方式,飞行汽车目前仍面临着诸多技术上和应用环节的挑战。不过,全球已经成立了数十家相关领域的出行公司,不少行业巨头也看中了这一领域。

不少车企希望通过支持一些初创公司。除了2017年就领投Volocopter的戴姆勒之外,丰田汽车公司资助了初创企业Cartivator进行飞行汽车研发,并计划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开幕时推出飞行汽车skyDrive,从空中点燃奥运火炬。跨界进入造车界的宝能也在去年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宣布和斯洛伐克公司AeroMobil展开深度合作。

航空巨头空客不仅和奥迪研发了具有飞行功能的自动驾驶汽车Pop UP,自行研发的单座、电动、自动驾驶的飞行汽车“Vahana”,已于去年完成首次完整的试飞。

互联网公司也已开始布局。Uber则在去年发布了飞行汽车的概念原型机,并与 NASA(美国宇航局)的一项合作协议,Uber 将与 NASA 分享其飞行汽车研发计划的具体信息和数据。Uber还与美国陆军实验计划2020年在测试Uber Air出租车,并计划在2023年开展商业服务。此外,腾讯也对德国飞行汽车公司Lilium Aviation进行过投资。

不过,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还难以判断飞行汽车需要发展多长时间才能够落地,商业前景也难以判断。“安全、法规、航空管制等问题,都将是制约飞行汽车实际应用的问题。目前,企业才刚刚布局,投入都不算特别大,主要目的还是探索未来交通的可能性。”上述人士表示。

(编辑:周开平)

(编辑:周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