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5G来敲门:基站进小区难,物业索要30万“协调费”
“8月开始向运营商上报5G项目,没想到的是,大约100个项目报上去,只有2、3个被批下来”,9月3日,高波对经济观察报称,5G商用牌照发放,他们本以为时机终于到了,但开展建设后,却发现是另一番景象。
高波是北京一家通信技术公司的项目经理。他所在的公司被业内称作“二级运营商”,一边承接电信运营商和中国铁塔在北京的移动通信基站建设任务,另一边洽谈北京医院、高校、商用写字楼及居民社区等机构的5G网安装业务,并最终完成5G基站施工建设。
高波称,“北京是首批5G覆盖的中心区域,但相比4G初期,这一波5G建设显得更冷静”。5G正在诸多动力的推动下快速在中国数十座城市铺开,但是影响5G落地进程的关键基础设施——基站——却被挡在了一些“大门”之外。
基站是一个包含无线接入网、核心网及相关支撑系统的完整技术体系,也需要更多配套和供应链的成型。室内基站的主要设备是室分系统和小基站,它们分布大型场馆、写字楼、医院、高校、医院室内,大部分被嵌入在距地面一定高度的墙上或天花板上,由于信号覆盖能力和穿透能力的区别,理论上5G需要数倍的基站才能达到目前4G的覆盖程度。
影响5G落地的阻力包括市场、技术成熟度等多种因素。
9月6日,中国移动北京分公司(下称“北京移动”)对经济观察报回复称,在落地5G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此前没有遇到的难题,它们影响到了5G的整体建设进展、规模,对后期5G的发展运营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其中不仅包括5G建设基站建设的协调、基站用电成本的高涨,还包括垂直行业落地需产业链协同难。
北京移动表示,“很多业主对5G有误解”。而经济观察报在采访中也发现,开发商和物业基于经营的角度,也有自己的考量,需要权衡诸多利弊。
成为阻碍的不仅有市场方面的原因,也有技术方面的原因,比如能耗过高。一位来自中国移动的人士曾对经济观察报表示,运营商考虑到节省电费,虽然北京市的一些区域布置了5G基站,但部分时间段并没上电。此外,5G基站如何进入室内也是一个难点,高波也发现,上报的大部分未批项目都属于室内建设,而室内节奏的放缓也超出了他的预期。
GSMA(全球移动通信协会)大中华区技术总经理刘鸿分析,5G室内基站在原先系统内很难工作,多方机构正努力推动室内系统的升级,目前纵览各家公司的技术方案有一些新的尝试,但大规模部署确实需要一点时间。
高波称,从基站的选址、进场、谈合同、施工,每个环节都充满着琐碎问题,但却是5G落地前不可避免的,有的问题在4G进场时也出现过,它们和运营商的规划、用户的态度和技术的进展有密切关系。
5G施工队的烦恼
高波所在公司的施工队伍,是开展建设以来,第一批做5G基站生意的人。
根据不同安装场景,基站可以简单分类为宏站、微基站、小基站和室分系统,有多种形态。较为常见的是,那些矗立在大街小巷基站塔顶部,通常挂着几个灰白色的方形盒子,而那些分布大型场馆、写字楼、医院、高校室内的室分系统,大部分被被嵌在墙上或天花板上。“5G商用牌照发放,我们本以为时机终于到了,于是四处寻求商用写字楼和小区物业资源并洽谈5G建设,希望赶在同业者之前谈成更多项目,并早日报给运营商”,高波对经济观察报表示。高波的公司在北京有数十家同业者,在高波看来,由于技术门槛并不高,行业竞争激烈。
高波回忆4G建设初期时,公司生意红火,往往很快得到运营商的审批,然后运营商派自身设计院前往进行站址勘察,选址后就会和机构签建网合同并施工,面对商用写字楼和居民小区,高波做一笔订单只需要一个月时间。
订单是高波和同事们的重要收入来源,然而现在,当他们筹备5G建设时,他所得到的回复往往是“暂时不建”、“等待规划”等。
不过,按照运营商的规划,今年底三家运营商公司将在全国范围内建设13万5G基站,其中中国移动规划5G万台、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6.430,0.00,0.00%)各自规划4万台。
北京是首批5G建设的中心区域,根据北京通信管理局数据,预计今年底全市建设5G基站超过10000个。截至7月底,铁塔公司已完成建设交付5G基站7863个,运营商开通5G基站6324个。
根据北京移动9月6日对经济观察报提供数据,公司已在北京建设完成近4000个5G基站,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尚未公开北京5G基站数量,但根据9月10日双方公布的《5G网络共建共享框架合作协议书》,双方将在北京以6:4的区域比例合建一张5G网。
在整体推进的背景下,5G基站的初期建设有所侧重。北京移动表示,布局原则是重点热点区域优先建设,从室外到室内,今后会根据用户及市场的需求部署5G网络。
9月11日,来自中国电信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在覆盖顺序上,运营商优先满足B端应用合作的机构,例如医院、机场;面向C端,会通过大数据分析,选出一部分高流量、高需求、具有商业价值的区域,在初期阶段作为建设重点,然后再逐步推广到其他区域。
难以平衡的“协调费”
北京移动表示,在5G建设过程中,确实遇到了一些此前没有遇到过的难题,这些难题并非运营商自身努力能够克服。
“并不是今天建个基站明天就有网,中间涉及很多的工程协调问题和商务问题,我们发现,相比室外的宏站,室内的基站安装过程尤其困难”,上述中国电信人士称。
北京移动表示,很多业主因为对5G的误解,即便在已有4G的现有站点上新增,也会设置种种障碍,或直接拒绝。有的则将5G建设视为“赚钱”的机会,索要高额协调费。
这里所指的业主,一般是遇到的写字楼或是居民社区的物业机构。协调费也被业内称“配合费”,运营商在5G基站落地商用写字楼和居民社区过程中,将协调费连同5G合同费用一起支付给机构物业。高波称,协调费通常根据区域位置、基站建设数量来定,就居民区来说,按照一台宏站50-60万元成本,其中给到社区物业的协调费均价是十几万元,但部分小区物业开出的高价水平达到30万元。
物业有自己的考量。
9月11日,李梁对经济观察报表示,从开发商的角度来说,5G费用只能比原先费用高或者平行,否则很难接受。李梁是商用写字楼的物业管理人员,该楼处于北京市二环路一座商业区内,据李梁称,因楼内商户不多,且以文化产业为主,该楼尚未被列入任何一家运营商的首批覆盖范围。“这半年内有至少十几家二级运营商找我谈,大部分人士是来探寻机构5G需求以及商量协调费,但对方的报价却让我们难接受”,李梁表示,大厦物业有多种营收指标和利润要求,总公司规定将往年4G时期将基站协调费算入经营收益,如果到今年5G该项收益变低,反倒会影响整个部门收益。
李梁表示,其实自己很关心5G网,还曾跑到运营商营业厅询问“5G到底什么时候来”,但将4G网升级到5G,只属于物业给用户提供的配套服务,不是必需的,而一旦提供就必须保证网络质量,如果因此受到业主投诉,反而算作物业的基本服务没有做好。
室内难题
北京移动方面表示,预计今年底可在北京五环内及郊区县城的室外实现5G连续覆盖,对于北京室内5G网布局情况尚未公布。而高波表示,上报的大部分未批项目都属于室内建设,目前优先安装的是核心区域的大型场馆、机场等。
GSMA(全球移动通信协会)大中华区技术总经理刘鸿分析,5G室内基站在原先室分系统内很难工作,多方机构正努力推动室内系统的升级。因为5G具备更大带宽、更高频率,如果延续传统的馈线暴露方式来覆盖会遇到容量限制等问题。
“5G要采用和4G不同的室内覆盖方式”,刘鸿表示,综合各公司提出的解决方案来看,在室内区域不同位置增设小基站,小基站之间通过光纤或以太网回传数据是必然选择。据刘鸿了解,目前该解决方案已经应用到机场,也将应用到医院、高校,但系统本身的技术和成本还在优化中,大规模部署确实需要一点时间。
同时,刘鸿表示,该方案的落地需要施工队来布线,简单说就是为小基站布一根以太网线或光纤并提供电源,这意味着施工具有一定的难度,无论该方案的试点还是整体部署,都需要业主和运营商之间的配合,希望业主能积极拥抱5G技术,推动其物业场所的数字化转型。“对于线缆布放的问题,业主和物业也有难处”,李梁也曾听二级运营商提及该技术方案,他表示,缆线要穿进建筑物内或在建筑物之间,机构要接入三家运营商的网,三条缆线一个线槽不够用,就要重新在墙上打孔,我们和业主协调施工还需要过程。例如有餐厅业主要保证美观不愿意在墙上施工打孔,有银行业主涉及保密内容,不方便进办公区施工。
施工难题之外,5G基站本身也存在技术难点。北京移动称,公司建设过程中发现,随着数据处理量的增大、基站的收发及处理能力的提升,5G网络所需电力相比4G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根据实际测试验证,5G基站的功率需求是4G基站的3-4倍。
对此,刘鸿表示,虽然单站比较来看5G不一定会高功耗,但是基于5G特性,5G高频点致使单单站覆盖范围有限,5G基站比4G基站布得更密,这会导致5G无线网的整体功耗更高。另外,用户接入网需求与日俱增,意味着网络所需容量不断增加。所以这类问题在5G时期不可避免。
降低基站功耗是5G时代运营商、设备商、通信技术研究者的重要课题,这也是通信行业峰会上被反复讨论的议题。对此,刘鸿表示,GSMA就此提出一个新概念,叫智能自治网络。刘鸿称,相当于给网络配置“大脑”,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网络整体的自我优化,其组成部分之一包括对基站功耗的优化。例如通过人工智能预测城市中各个区域的流量需求,从而对网络做相应调整优化,例如写字楼夜间空闲场景,可以适当关掉一些基站或载频。
一位来自中国移动的人士曾对经济观察报表示,运营商考虑到节省电费,虽然北京市的一些区域布置了5G基站,但部分时间段并没上电,那些高塔上的白盒子,仅仅是杵在那里。
(应采访对象要求,高波、李梁为化名)
来源:经济观察报;沈怡然
(编辑:吴桂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