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国固收基金张明凯谈别样策略:二级债基,化解市场高波动风险的解药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王丹 上海报道
2019-09-18 10:32

今年8月中旬以来,A股市场持续上扬,上证综指累计涨幅超过8%,但有一类投资者却很纠结。

一般说来,在这种行情下,风险偏好高的投资者不纠结,看好机会大胆杀入即可;稳健型的投资者也不纠结,任凭股市潮起潮落,自等闲坐看云卷云舒。纠结的就是那些风险偏好较低,但又对收益有一定预期的投资者,他们此时想配点股票,却又担心风险过大,而基金市场中的二级债基则可以匹配此种需求。

 

重看二级债基优势

“二级债基”亦是债基家族的成员。目前国内基金市场上的债券型基金,可根据其投资范围细分为纯债债基和混合债基。其中,前者不能投资权益类资产,而后者,虽然主要投资债券,但可部分投资权益资产。

二级债基是混合债基的一类,也是唯一一类既能全面投资债券市场,又能参与一、二级市场股票投资的债券基金,比其他类债券基金的投资范围更广,同时,还有优势在于,因其可投资二级市场股票,所以相较纯债基金更具进攻性,可增厚收益;而相较偏股基金,又因有不少于八成的债券仓位,故业绩波动更低。

由此不难看出,对于那些炒股总是择时不利被左右打脸、但又不甘于纯债低收益的投资者,二级债基是比较适合的选择。

而回顾过去五年及十年二级债基的市场表现,Wind数据统计,其阶段收益都领先于中长期纯债债基、短期纯债债基,以及一级债基。特别是2014年和2015年的债券牛市中,二级债基指数收益率分别达到26.56%和13.33%,大幅领先于其他类债券基金。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二级债基也整体表现不俗。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12日,530余只二级债基(不同份额分开统计)年内平均回报率超过5%,近1个月的平均收益率高于1%,有超过百只的二级债基今年以来收益率逾10%,譬如富国可转债、富国优化增强都是其中的绩优者。日前,这两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张明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长端来看,股债均有利好,二级债基或迎来投资良机。

 

二级债基策略有所不同

前些年普通个人投资者对二级债基的关注度并不高,持有规模占比也很低,但今年以来,这种局面似乎正在逐渐被改观,多只绩优二级债基获得明显净申购,根据今年二季报,二级债基年内规模1863.43亿元,较去年年末增加逾20%。

多位二级债基的基金经理亦表示,从申购端可见,今年以来,互联网零售平台出现了不少量的个人的净申购。

当然,530多只二级债基在业绩上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统计显示,今年以来,仍有10多只基金年内收益为负,规模更见迷你。在张明凯看来,这种现象与基金的投资策略有很大关系,同样是二级债基,选股选债的思路可能有很大不同。

张明凯现担任富国优化增强债券、富国收益增强债券、富国久利稳健、富国可转债、富国天丰、富国祥利定期开放等多只偏债基金的基金经理。不过,他也算一位“非典型”债券基金经理,对股票市场、期货市场也有涉猎。就他来说,投资时不仅会参考宏观层面的PMI等经济数据,还会参考微观层面的上市公司财务、商品期货情况等。

讲到当下投资策略,他透露,目前债端进行“哑铃型”操作,即“短端信用+长端最活跃券种”;而股端,则坚持分散化策略,“配置每一个自己熟悉的行业,在行业中择优选出一两只股票”。张明凯说,他个人更追求绝对收益,选股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看市场估值和情绪,看股债的性价比,再选行业龙头,确定不同的仓位配置,但即便非常看好一只股票也不会配置太高,且提前设定止损线和止盈的心理价位,必要时候利用长债对冲。他表示,这一策略就是为了与二级债基的投资者需求相匹配,减少回撤,降低组合的波动性。

 

长期存在股债双雄预期

近期,尽管股票市场较有吸引力,但不少公募固收类投研人士仍表示对中长期债券市场继续看好。他们有观点认为,虽然收益率短期内下行幅度较大,各方面利差已压缩到较低水平,但各主要因素对债市的影响偏正面,譬如全球降息正在进行中,虽然央行表示现阶段下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的空间不大,但较长时间维持目前的较宽松水平概率较大,为债市提供了友好的环境。

张明凯表示,目前看来,经济基本面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在内外部环境共同作用下,政策宽松的逻辑依然通畅,需要指出的是,后续要看是财政政策主导还是货币政策主导。以历史为鉴,如果财政为上则对权益更为有利,债券利率下行空间可能有限;但若财政政策效果一般,仍需货币主导,则债券利率下行空间较大,权益市场需要稳增长政策见效后才可能有趋势性机会。“当经济基本面恶化到一定程度,促进制度改革加快,利率下行,就可能催生股债牛市”,权益投资方面,张明凯认为,站在长周期角度,未来科技将接棒2008年以来由消费主导的行情,或有望获得显著超额收益,相对看好以5G产业链为核心的、具有自主开发能力的子行业龙头。而债券投资,则以控制风险为主,考虑政策的“舒适度”,久期优于杠杆,杠杆优于信用下沉。

 

(编辑:朱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