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飞地”模式升级悄无声息搞大动作!153个“飞地”有你的家乡吗?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2019-09-19

当前,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区域内的产业协作出现了怎样的新趋势呢?

9月18日下午,以“创新提升,共创未来”为主题的长三角开发区开放创新暨国际产业合作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上海)举行。会上,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罗小龙教授在演讲时指出,近期长三角地区出现了逆向“飞地”园区的产业协作新动向,即“穷的地方到富的地方”办“飞地”园区。在此基础上,长三角区域内还新近出现了“飞来飞去”的“飞地”园区共建模式。

罗小龙指出,这种在长三角地区内出现的逆向“飞地”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现象,实际案例中出现了如浙江、江苏多地到上海合作共建针对人才、科技和产业孵化的“飞地”;浙江淳安到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建设“飞地”等。

(数据来源: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自2017年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后,当前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区域内三省一市地区间的产业互动愈发走向纵深,协作模式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单向产业转移,即由沿海地区向内陆转移、由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而是出现了合作区域间产业要素的双向互动局面。

罗小龙在报告中指出,当前长三角地区内还出现了一种叫作“飞来飞去”的园区模式,如上海市嘉定区与浙江省温州市进行合作,双方共同设立“科技创新(研发)园”,在温州共同设立“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嘉定工业区温州园)”,将上海的科创资源与温州的先进制造业优势深度融合,各取所需,来解决整个产业链条的合作问题。

事实上,当前长三角地区内的此类产业要素双向互动,也是建立在此前多年的合作基础上发展而来。尤其是自2017年国家发改委提出要完善“飞地经济”合作机制,鼓励按照市场化原则和方式展开飞地园区建设后,各类跨界合作园区的制度创新开始不断涌现。

(数据来源: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罗小龙指出,基于不断的制度创新发展,当前长三角地区共建园区体系基本已经建成,即依托于江苏“南北挂钩”、浙江“山海协作”、安徽“结对合作”的共建园区实现了省内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对点帮扶,推动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的跨省共建园区舒解了转出地产业升级、用地紧缺的压力,同时也带动了转入地的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在当前长三角地区在跨界共建园区的实际探索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飞地”建设弊端与不足需要规避与提升。

报告指出,最突出的合作经验便是共建园区一定要坚持“强弱联合”的模式,因为不少实际案例结果证明,往往两个欠经济发达地区的联动由于缺乏资金、人才、信息等资源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无法实现较好的共建效益。

基于此,记者注意到,事实上,近年来为实现长三角共建产业园区的资源高效匹配,区域内已经涌现出诸多产业合作促进平台,成为解决这一关键问题的有效探索之一。如成立于2018年的长三角开发区协同发展联盟就已经在推进开展长三角开发区间常态化的产业合作、项目对接、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服务和行业研究,探索建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合作体系。

罗小龙在演讲的最后指出,在当前长三角地区内的共建园区模式中,还尚未见到“强强联合”的模式,同时类似安徽实行的结对合作“弱弱联合”的模式实际效果有限,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当前长三角共建园区的合作制度与治理体系仍有一定的创新空间,才能够满足区域内在产业协同不断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需求。

据悉,目前长三角开发区协同发展联盟正在积极开展长三角创新协同发展试点园区网络的建设,为长三角区域内的开发区合作与园区共建探索新的方式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