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观察丨独家专访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 大湾区为香港提供巨大机遇 未来香港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朱丽娜 香港报道
2019-09-25 07:00

香港更重要的优势在于“一国两制”,这是香港成功的基石。我们背后有强大的祖国支持,这对香港的发展非常重要。未来香港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包括“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香港的前景是非常美好的。

“香港作为国际都市、国际金融中心,是内地引进来、走出去双向不可替代的平台。未来香港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包括‘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香港的前景是非常美好的。”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新华集团主席蔡冠深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独家专访时表示。

香港中华总商会成立于1900年,是香港历史最长及最具规模的商会之一。目前会员人数近6000名,包括团体会员、商号会员、个人会员及联席会员,经营业务遍及工商各业,形成强大广阔的商贸联系网络。

事实上,在蔡冠深看来,粤港澳大湾区集合了全球其它主要湾区在制造业、科技、人才等各方面的优势于一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是给香港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遇。香港的现代服务业,包括生产型以及生活型的服务业,可以在大湾区找到更广阔的市场空间。”蔡冠深坦言。

1954年,蔡冠深的父亲蔡继有在香港开了一家鱼档,凭借全家人的努力,小鱼档越做越大,逐渐成为水产行业颇有名气的“海产大王”。1982年,蔡冠深本人正式接棒新华集团的管理。在他的带领下,这家老牌家族企业的规模不断壮大,并成功发展至多元化的跨国企业,亦积极拓展粤港澳大湾区的业务布局。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主席,近年来蔡冠深积极奔走在亚洲商界大力推广大湾区,“我们希望把其他湾区的产业吸引过来,但不是以前那些劳动密集型、粗放型的产业,希望来的是环保、人工智能、大健康、大数据等高端产业,能够落地粤港澳大湾区。”蔡冠深表示。

今年3月,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日本健康科学学会等7家中日机构在东京联合举办“中日健康生活论坛”,共同探讨如何促进中日健康产业发展、加快布局大健康产业。

引入其他湾区的优势产业

《21世纪》:香港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东西方的交汇点,是名副其实的“桥梁”。在当前全球经济和区域发展格局下,香港应如何定位,以促成大湾区和“一带一路”两大政策所产生之前所未有的协同效应?

蔡冠深

蔡冠深:香港最大的优势是一个国际城市,是国际金融中心。改革开放以来,香港是内地最大的投资来源地。超过50%的外资来自香港,出去的资金60%左右都是经过香港。中央领导人曾说过,香港是(内地)“引进来、走出去”双向不可替代的平台,这是对香港非常重要的定位。

国家所需、香港所长就是香港的定位所在,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国际航空枢纽,以及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在现代服务业中,创科涉及知识产权的问题,而知识产权贸易中心就在香港。有了争议的话,香港可以作为仲裁中心。香港应该抓住国际化机遇,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不能动摇。

香港更重要的优势在于“一国两制”,这才是香港成功的基石。香港是在“一国”之下的特别行政区,在“两制”之下有独特的优势,是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我们背后有强大的祖国支持,这对香港的发展非常重要。未来香港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包括“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香港的前景是非常美好的。

《21世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意味着大湾区建设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粤港澳各地的各项政策细则也在加快推进。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主席,从企业群体的角度,你对大湾区建设的政策协同有哪些期待和建议?最希望和最有希望快速推进的是哪些领域?

蔡冠深:我们觉得商机非常多。粤港澳大湾区对香港人而言,一点也不陌生。改革开放以来,香港人是第一批带着资金、人才、技术去珠三角创业的,香港人和内地一起打造了世界工厂。

以前珠三角的很多工厂都是粗放型的,有上千万的工人,主要以制造业为主。现在广东提出腾笼换鸟、升级转型,如果香港再不转的话,就没机遇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是给香港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遇。香港的现代服务业,包括生产型以及生活型的服务业,都要融入大湾区。比如香港的医疗、教育、文娱等不同产业,都有很大的机会。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给大湾区五个定位,包括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我们追求的东西,不再是搞个工厂,把GDP弄上去,是追求质量发展,对标全球一流湾区。

我们联盟推动将三地政府官员带去东京,举办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推介会,将粤港澳大湾区对标东京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具备纽约、旧金山以及东京湾区的各自优势。我们希望把其他湾区的产业吸引过来,但不是以前那些劳动密集型、粗放型的产业,希望来的是环保、人工智能、大健康、大数据等高端产业,能够落地粤港澳大湾区。

建议设立大湾区金管局

《21世纪》:目前大湾区在跨境要素流动方面还存在明显的困难,资金、人才、政策对接等等方面也不顺畅,如何破解?

蔡冠深:虽然大湾区很多城市很繁荣,但仍然存在一些环保问题,比如生活用水、工厂废水排在哪里?粤港澳大湾区最重要的就是机制、体制创新。从基建来看,大湾区有国际一流的基建,像港珠澳大桥、一地两检的高铁、港口、机场、高速公路,设施一流,但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方面有些不顺畅,制约了大湾区的无缝对接。在“一国两制”之下,我们能够创造条件,实现顺畅对接。

比如创新科技方面,香港搞了研发之后还要落地,深圳及大湾区其他城市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这要提高投资便利化,给港澳年轻人提供准入前的国民待遇,进出方便,还有提供一定的税务优惠。

再比如,使货物能够顺畅地无缝对接也有不少工作要做。香港可以进口很多国际冰鲜食物,因为海关检疫非常迅速,但进入其他城市需要把物流、海关、检疫等不同环节理顺。

还有,人民币目前还不能完全双向流通。我曾经提出过设立大湾区金融管理局,针对大湾区内的资金流,设定一定的额度内可以自由流通。

《21世纪》:新华集团未来在大湾区、“一带一路”有哪些长远战略部署?

蔡冠深:我们是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充满信心的。在大湾区,我们主要抓四大中心城市。中心城市以外的城市,我们也感兴趣,中山、东莞、肇庆等。从产业来看,不再是发展房地产、建工厂。比如,我们最近在广州黄埔区的新区开始动工建穗港城,恢复香港到广州的水路运输,而且计划未来可以搭乘直升飞机从穗港城半小时到达香港或澳门。此外,在黄埔区还将有一系列的智造产业落地。我们感兴趣的产业是环保、大健康,之前去日本、韩国,就是为了把他们的先进产业引入大湾区。

“一带一路”方面,几十年来我们在东盟有一定基础,在越南、柬埔寨、缅甸、印尼都有投资,我们只会加大投资力度。我们有历史沉淀的人脉关系。以前我们是单打独斗去投资,现在很多央企、国企和我们一起合作,可以说商机无限。

粤港澳大湾区联盟里有很多知名的民营企业,最近对接了很多代表团去缅甸、越南。对我们集团而言,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提供了庞大的发展机遇,我们是立足香港、背靠内地、面向世界。

(编辑:李艳霞,剪辑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