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三行”到“龙穴岛”:千年商都迈向全球枢纽
城以港兴,历史上“一口通商”令广州成为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实现了广州港从河口港向海港发展的跨越。广州港的变迁,折射出的是广州这个千年商都不断迈向全球枢纽的轨迹。
尽管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回忆起参加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下称“广交会”)时的情景,年过九旬的李欢仍难掩激动。
那是1957年的4月25日,广交会第一次在广州越秀大北路流花桥畔的中苏友好大厦举行。从香港过罗湖,乘坐着烧煤的火车一路北上而来的香港南北行公所商人李欢,第一次见识到广交会。“在1万多平米的展馆里,塞满了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展品令人眼花缭乱。”
在冲破经济封锁中诞生的广交会,首届闭幕时交出了出口成交1754万美元的成绩单。作为见证者的李欢也在这届大会上斩获颇丰,此后他届届不落。在他看来,广交会这个中国市场最早面向世界的窗户,如今已成为中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代表。
广交会之于广州,并非历史偶然。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再齐在研究过广州与广州港历史后发现,广州这个千年商都与广州的港口历史,存在唇齿相依的紧密联系。
水运是对外贸易的主要途径,港口城市往往最先形成商贸功能。从“十三行”(指当时专门分工做对外贸易的洋行)到广州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州凭借向海而进实现了新的历史跨越。
开放基因塑造千年商都
广交会落地广州,确与广州的开放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时事评论员丁建庭认为,广交会当初选择在广州举办,除了广州有办展经验,更重要的就是这座千年商都骨子里带的开放基因。
广州血液中始终流淌着开放基因,凭借码头,其最早的贸易可追溯至战国,在汉朝时期广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已是通达海外的世界名港,明清两代“一口通商”更将广州的商贸地位推向辉煌。
广州大学教授、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宏烈在研究文章中表示,“一口通商”政策使广州成为中国海外贸易的唯一合法口岸,同时也是东西方文明的主要交汇点。广州“十三行”也成为了中国最早的“自贸区”。
据史料记载,在“一口通商”期间,经广州“十三行”进出口的贸易额节节增长,其向政府提供的关税收入一度高达40%,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绝对的中心。
尽管广州“十三行”早已成为历史陈迹,但开放基因早已渗入广州肌理。广交会最终落地广州便是最好的印证。
暨南大学教授喻季欣在其撰写的《逐梦世界 广交会启示录》中这样写道,在新中国成立之时,受累于国际对中国实施“经济封锁、货物禁运”,急需打开一个对外贸易与交往的窗口。
1956年6月,当时的外贸部驻广州特派员严亦峻向外贸部和广东省委建议,在广州举办全国出口商品展览交流会。在他看来,广州具有独特的地域优势,是港澳、东南亚商人到中国做生意的唯一通道;加之广州本来就是千年商都,商业氛围浓厚,有多次承办展会的经验。
凭借广交会,广州成为当时国内唯一能够进出口的城市。走在开放最前沿的广州,在广交会最鼎盛时期一度创造了当年全国出口总量一半左右的比例,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展”。
历经62年,广交会从海珠桥边1.8万平方米小馆到琶洲塔下118万平方米现代化展馆、从13家参展商到2.5万家外贸企业、从1223位采购商1754万美元成交额到20万采购商300亿美元成交额,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缩影和标志。
现在,广交会已经成为广东对外交流合作的一张响亮名片,也是广东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金字招牌。
港城互动构建全球枢纽
广交会不仅为境内外企业搭建了高效的沟通交流与贸易配对平台,让世界分享中国发展红利,更能够让中国深入接触全球高新技术、前沿资讯与国际化人才,反过来也加速了广州乃至中国的全方位开放与提升。
广州港的发展就印证了这个判断。广州港从一个内河港成长为国际海港,一路见证了广州的开放与发展。
广州港股份公司(下称“广州港”)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宋小明是广州港成长的见证者,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做港口需要两个最大的条件——货源与船舶。
原本黄埔港足以满足业务需求,但1994年时10万吨大型集装箱船舶对港口水深线的要求已跃升至13.5米,黄埔港的天然条件成了硬伤,因为其进港航道水深仅有9米。
“无法适应船舶的需求,这就意味着远洋航(干)线的流失。”宋小明说。
于是,在2000年的一场寻找“深水港”的战略性布局将“龙穴岛”带到了舞台之上。当年“寻港”的负责人之一、现中交城市与区域开发规划研究院院长、四航院总规划师陈有文回忆称,沿江而下发现的龙穴岛,在当时并没有可供停靠的码头,唯有用快艇靠近,再让胆子大、水性好的人先上岸,最后扶着大家上岛。
“龙穴岛”成为广州港的绝佳之选。龙穴岛位于穗港澳“A”字形结构的支撑位置,可以说是最黄金的位置,不仅进港航道比黄埔港少了25-30海里,往返航行时间也比进入黄埔港节省了5-6个小时。
陈有文回忆称:“6万吨的船要进黄埔港只能挑拣每天涨潮的时间缝隙,而龙穴岛所处的南沙水深15米,就算泊10万吨的船也是轻而易举”。
2001年围堰堆填工程开工,2004年南沙港区一期4个深水泊位就已建成投产,2007年南沙港扩容,在短短几年间就成为了继上海港、深圳港之后,国内第三个突破千万箱的集装箱大港。广州的海港梦成为了现实。
据广州港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广州港集装箱吞吐量实现2192万标箱,比1980年增长了近3000倍。广州港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双双排名全国第四、全球第五。
广州越开放,广州港越发展,同样广州港越发展,又继续推动了广州越开放。凭借广州南沙港的优势,世界航运巨头马士基物流在今年4月3日,将其出口散货集拼项目落户在龙穴岛之上的南沙保税港区。
“马士基南沙物流项目的落地,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广州当前主动适应世界贸易投资规则的决心与行动。”马士基南沙物流项目负责人梁珊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该项目叠加了“保税仓储+保税物流+货物状态分类监管”等功能,目前已正式投入运作。
今年9月3日,广州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广州市关于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增强广州国际航运综合服务功能的工作方案》(下称《工作方案》),从10方面提出29条举措,对如何增强国际航运综合服务功能进行了详细部署。
从《工作方案》看,龙穴岛的南沙港被视为广州打造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支撑,千年商都正在向全球枢纽迈步。
(编辑:李博)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