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曾智华:经济特区和园区经验不断走向海外,是对中国发展模式的认可

21世纪经济报道 向秀芳 广州报道
2019-10-09 07:00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官方数据显示,1952年至2018年,中国GDP实际增长174倍;人均GDP从119元提高到6.46万元。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服务贸易第二大国、使用外资第二大国、对外投资第二大国。

几十年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发展奇迹”,这其中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作为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的曾智华,长期致力于中国及世界经济研究,是最早把中国特区和开发区建设作为“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推广至国际舞台的知名专家。

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曾智华

2010年曾智华领衔编著出版《解读中国奇迹:经济特区和产业集群的成功与挑战》一书引发各界关注。曾智华认为,伴随改革而生的诸多经济特区和产业集群是推动中国迅速发展的两大重要引擎。

“经济特区和园区为中国经济的成功做出了重大贡献。”曾智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指出,经济特区对市场经济和新型经济体制进行了成功尝试,从而为中国其它地区的发展创立了样板。他还认为,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意义深远。

放眼国际社会,近年来,中国经济特区和园区的经验不断“走向海外”,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尤其是非洲地区,众多发展中国家纷纷开始仿效中国的发展模式。在曾智华看来,这是对中国“先试点、后推广”的发展模式的认可,代表着中国软实力的上升。

先行者:经济特区和园区

《21世纪》: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经济总量从成立之初的600多亿元到2018年突破90万亿元,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您此前提到,经济特区及各类园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之一,那经济特区和园区主要在哪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曾智华:经济特区和园区为中国的成功做出了重大贡献。最值得一提的是,经济特区(特别是最早的一批)对市场经济和新型经济体制进行了成功尝试,从而为中国其它地区的发展创立了样板。

这些经济特区、园区以及产业集群一同对国内生产总值、就业、出口,以及吸引外资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中国的以出口导向型的快速工业化和结构转型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经济特区在为中国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据我早年前在《解读中国奇迹》一书中的估算,各类国家级的特区和园区贡献了全国20%多的GDP,46%的外资和60%的出口,并创造了大量高质量的就业机会。

《21世纪》:自从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诞生以来,中国国内涌现出大量各类经济特区、各类开发区与园区等,从您的研究成果来看,中国在特区与园区的几十年探索实践历程中,经历过哪些阶段?从最初的经济特区到如今各地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有什么重要变化?不变的又是什么?

曾智华:随着中国的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工业化进程的逐渐完成,经济特区及园区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从发展模式上来说,主要经历了3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80年代初到1990年代末的以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性产业为主的园区;第二个阶段是从21世纪初到2013年前的以产业升级为主导的创新性和生态型的园区(很多绿色园区和生态园区应运而生);第三个阶段是从2013年上海自贸区开始的以打造更开放、更加优质的营商环境以及开展服务业(如金融、贸易、物流等)开放试点为使命的园区(包括自由港等)。

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些园区是新生的,但也有很多是原有园区的不断升级和更新。一个不变的道理是:这些园区始终都是以改革开放为宗旨、为下一步的发展扮演先行者的角色。

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意义深远

《21世纪》: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从中国第一个先行先试的经济特区到现在的先行示范区,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深圳被赋予了新的定位和使命。您如何看待建设先行示范区为深圳带来的新机遇与新使命?

曾智华:作为中国的第一个特区,深圳的发展的确是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缩影。近40年来,深圳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发展到拥有2000万人口的现代化国际都市,堪称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特区。2018年深圳在全球城市排名中,经济竞争力排名第五,科技创新力排名第六。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意义深远。这意味着在中国的经济增长面临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关键时候,深圳需要继续扮演“改革开放排头兵”的角色,为中国打造新动能、提升竞争力、营造一个更加自由高效的营商环境创出一个新的“样板”。

中国软实力上升的代表

《21世纪》:您曾经提到,中国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越来越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可,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尤其是非洲被推崇和效仿。从开辟“试验田”借鉴海外经验,到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提供“中国经验”,这种转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有何变化?

曾智华:中国经济特区和园区的经验不断走向海外,的确是对中国“先试点、后推广”的发展模式的认可。

当然,这是基于国内大量特区和园区的成功:这一方面是借鉴了很多海外的经验,另一方面也是把国外的经验很好地与国内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结果。尤其是当初国内大量本土的产业集群为特区和园区的成功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今天中国的园区模式走向海外,确实代表着中国软实力的上升。

但另一方面,由于海外很多国家的法律体系、监管框架、运营模式、产业基础、文化以及思维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企业走出去(尤其是建园区)必须提前做足功课,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21世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迎来经济腾飞的另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全球化遭遇挑战、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国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去年以来密集宣布了一系列扩大开放的举措。为何中国需要继续扩大开放?

曾智华:中国作为一个大经济体,其工业化过程确实得益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迅速融入全球价值链。这使中国在很多产业领域得益于外资并进行专业化的分工,从而成为全球价值链中的重要一环。这也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的关键。

今天,虽然中国的国内市场已经很大,但中国的经济也与全球市场紧密相连,离不开技术、产品和人员的互联互通。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进一步扩大开放,才能打造一个更加公平高效的竞争环境,更好地配置金融和人力资源,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的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

(编辑:李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