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数读我国医疗服务数量、质量、技术提升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朱萍 北京报道
2019-10-09 20:27

随着医疗质量和诊疗能力的提升,恶性肿瘤五年生存率已从10年前的30.9%上升至目前的40.5%。

10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2018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系统性地介绍了我国医疗技术能力与医疗质量水平提升有关情况。

01

三级医院平均住院日连续下降

《报告》称,我国医院数量、医疗机构床位数量、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均显著增长。1950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量仅8915所,2018年为997433所,增长110余倍;医院数量由1950年的2803所,增加至2018的33009所。

 我国医疗机构床位数由1950年的11.91万张,增加至2018年的840.41万张,增长70余倍;卫生人员数量从1950年的61万余人增长至2018年的1230万余人,增长200余倍;医院入院人次由1980年的0.22亿增加至2018年的2亿;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由2010年的58.38亿人次增长至2018年的83.08亿人次。

 此外,2018年全国医院平均住院日为9.3天,较2010年分别下降1.2天,降幅达11.4%,其中三级医院实现5年连续下降。在平均住院日缩短的同时,综合医院医师日均诊疗人次稳定在7.8左右,医院工作效率不断提升。

《报告》还显示,三级公立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总死亡率由2014年的0.74%下降至2017年的0.63%,连续4年下降。

02

恶性肿瘤五年生存率提高

2018年最新肿瘤登记年报显示,2015年我国恶性肿瘤发病人数392.9万,发病率为285.8/10万;死亡人数233.8万人,死亡率为170.1/10万。随着医疗质量和诊疗能力的提升,恶性肿瘤五年生存率已从10年前的30.9%上升至目前的40.5%。

 不过,我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提升空间。按照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要求,到2022年和2030年,癌症五年生存率须分别提高到43.3%和46.6%。

 国家肿瘤专业质控中心主任赫捷表示,恶性肿瘤规范化诊治、推广应用肿瘤治疗新技术和多学科诊疗模式等,有利于提高肿瘤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为此,我国建立国家肿瘤诊疗质量控制中心,并初步形成与省级—地市级肿瘤质控中心互相联动的质控体系。国家肿瘤质控中心正筹建肿瘤单病种质量控制平台,并对恶性肿瘤单病种诊疗过程进行质量控制试点工作。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乳腺癌等单病种的质控试点。

 赫捷补充道,下一步,国家癌症中心和国家肿瘤质控中心将进一步加强肿瘤质控和规范化诊疗工作,继续加强肿瘤诊疗质控平台和网络建设,完善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工作,持续推进单病种多学科诊疗模式,着重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

03

中国孕产妇总体死亡率大幅下降

国家产科专业质控中心主任乔杰介绍说,中国孕产妇的总体死亡率从建国之初的1500/10万,下降到了2018年18.3/10万,产科的医疗技术能力和质量安全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乔杰表示,目前已经逐步建立健全了国家、省、市三级产科质量控制体系,覆盖29个省市自治区,部分省份已经建立了县区级质控中心。对产科常见且严重威胁母胎安全的风险指标进行了摸底调查,并基于调查结果,对不达标的地区和医院进行重点督导,推动不同区域间产科常见疾病诊断及治疗的同质化。而针对产房容易出现高风险事件的特点,国家产科专业质控中心制定了我国《产房安全核查表》,并在哨点医院推广使用。

 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显示,剖宫产率由2013年的45.35%降至2016年的40.23%。近两年,虽然高龄产妇急剧增多,收治危重症的1000个三级医院的剖宫产率在2017年仍然控制在41.32%。

 乔杰认为,剖宫产率下降与国家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密不可分,各级医疗机构不断完善孕产妇管理制度和服务模式,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助产技能培训、开展产程中人性化服务,为保障孕产妇及胎儿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多学科诊疗的开展也提高了危重孕产妇的救治能力,降低了孕产妇死亡率和严重疾病的致残率。同时各种危重监护和救治技术的成熟开展,为危重孕产妇救治提供了技术保障。

 下一步,国家产科质控中心的工作重点将按照健康中国行动计划的要求,到2022年和2030年,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7.5‰及以下和5‰及以下;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到18/10万及以下和12/10万及以下,产前筛查率分别达到70%以上和80%以上。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国家产科质控中心将进一步加强产科专业医疗技术能力,完善产科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危重孕产妇救治的能力和和基层产科助产能力,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保障母婴安全,为从生命起源守护健康,作出更大贡献。”乔杰表示。

来源:21新健康(Healthnews21)原创作品

编辑:李欣夷

(编辑:陆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