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金所打造“智慧扶贫”模式 “甜蜜”事业助力大国小镇脱贫梦

21世纪经济报道 陈植 上海报道
2019-10-17 07:00

这次“大国小镇”公益扶贫小组成员所带来的,是立体化的扶贫体系,即陆金所结合扶贫地实际情况,以“政府+社区+社会组织”为重要合作机制,创新打造了“一个系统、一个平台、四大合作社”。

受益农民1500人,产出蜂蜜约215吨,每斤溢价10元。前不久,随着四川省平武县小河村的最后一批“熊猫蜜”收割完毕,陆金所联合中国扶贫基金会(下称“中扶贫”)发起的“大国小镇”公益扶贫计划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这是陆金所“大国小镇”公益扶贫计划取得丰硕成果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陆金所“大国小镇”公益扶贫计划先后来到四川省平武县、云南省德钦县、贵州省习水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尼勒克县四个国家级贫困县,巧妙地通过小蜜蜂,将产业扶贫和生态环保紧密结合,并联合当地政府、爱心企业和产业合作社发起一场“甜蜜”的生态扶贫事业实验,带动上述四个贫困县走上全面脱贫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用“生态+扶贫”模式实现脱贫攻坚大国梦想。

一位陆金所人士坦言,在脱贫攻坚进入最后决胜阶段的当下,通过扶贫理念和模式创新,从根本上实现脱贫显得尤为重要。

“2020年即将到来,在世界减贫进程中,中国特色扶贫事业无疑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出中国方案;类似大国小镇公益扶贫计划等具有中国智慧的精准扶贫新模式,为中国乃至世界推动脱贫减贫事业进程发展,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他强调说。

“大国小镇”公益扶贫计划中的蜂蜜产业扶贫。-资料图片

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

4月,云南省德钦县夺松村迎来了不一样的客人——来自陆金所“大国小镇”公益扶贫小组成员和中扶贫的技术专家。此次,他们专门为蜜蜂远道而来。

德钦县夺松村的喜马拉雅巨蜂在2000多米的海拔上生存,维系着当地多种野生草本植物的传花授粉,所产的喜马拉雅蜜甘甜醇厚、营养价值极高。然而,受限于落后的产业能力和销售状况,村里的养蜂业一直都没能发展壮大。

面对这批技术专家与“大国小镇”公益扶贫小组成员,当地村民起初心里犯嘀咕:他们是为了喜马拉雅蜂来的吗?

对于蜂蜜产业扶贫,当地村民们更是一知半解:蜂蜜产业合作社一直都有,以往纯粹的“输血式”扶贫,似乎并未产生明显成效。

但这次“大国小镇”公益扶贫小组成员所带来的,是立体化的扶贫体系,即陆金所结合扶贫地实际情况,以“政府+社区+社会组织”为重要合作机制,创新打造了“一个系统、一个平台、四大合作社”。

“一个系统”,即依托陆金所智慧财政系统,打造“阳光扶贫系统”,帮助政府提升扶贫资金管理规范化、使用透明性,实现真正的“智慧扶贫”。

“一个平台”,即在陆金所线上财富管理平台APP上线公益专区,精准实现优质农产品产销联合。

“四大合作社”,则充分发挥中扶贫产业扶贫项目组的丰富技术经验,“授之以渔”,展开造血式扶贫,精准帮助蜂蜜产业合作社的带头人及能人建立和提升产业能力,带动当地产业增长。

于是,当地村民们惊讶地发现,当地养蜂产业扶贫模式出现了新的变化——从完善蜂蜜产业合作社组织体系,到定期进行养蜂技术培训,从扶贫资金源头智慧管控,到为小蜜蜂搭起通往城市的道路。“大国小镇”公益扶贫计划将传统的“输血式”扶贫,转变成“造血式”扶贫,使当地蜂蜜产量大幅增加,销路大幅拓宽,村民的收入与生活有了明显起色。

加强品质管控巩固扶贫成果

精准扶贫让村民的生活有了起色,但如何将这种欣欣向荣的气息长期延续,又是一大难题。

陆金所意识到,在蜂蜜产量提升、销路打开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巩固品牌,巩固“大国小镇”立体化扶贫举措“造血”成果,产品品质管控尤为关键。

以四川省平武县为例,它处于自然生态保护区内,动植物种类丰富,自然资源优越,是中国野生大熊猫数量最多的一个县,也是中国的“中蜂之乡”。

不挑食肯努力的中蜂,气质像足了勤勤恳恳的中国乡民,很多山林中十分不起眼的野花丛中,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长达8个月的采蜜期,让平武县小河村土蜂蜜波美度高达43,足以对标高品质的新西兰进口蜂蜜。

然而,每斤蜜仅卖35元,让小河村的村民养蜂动力不足。

在考察了当地养蜂产业状况后,“大国小镇”公益扶贫小组决定,一方面用体系优化现有的养蜂技术,帮助养蜂户打开康庄大道;另一方面坚决采取有效措施,杜绝一些人工养殖场的投机倒把行为,比如用质量低劣的“水蜜”(指人工为蜜蜂投食白糖而产出的质量较低的蜂蜜)破坏小河村“熊猫蜜”的口碑。

因此,中扶贫与陆金所帮助四处蜂蜜产业合作社建立起覆盖到蜂蜜品质端的严格品控体系,通过组织召集社员大会,帮助各蜂蜜产业合作社制定蜂蜜产品标准,同时以15户为单位划分生产小组,五户联保为一个保障单元,选举出各单元质量保障小组。

质量保障小组的职责,不仅包括定期指导并收集生产资料,还需要在蜂蜜收获时节,帮助养蜂户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割蜜、过滤等生产工作,保证各户生产的蜂蜜产品符合统一标准,鼓励养蜂户相互帮助、相互监督,共同维护蜂蜜产品的品质和品牌,增加品牌溢价。

于是,小河村蜂蜜产业不但“有人帮”,产品品质还“有人管”,甚至覆盖了扶贫产业全生命周期——构建起精准、高效、高质推行的精准扶贫新模式,推动扶贫成果形成持续可循环。

当地养蜂人纷纷赞叹,“大国小镇”计划的扶贫之路,已经探索出精准扶贫的精髓。

产业扶贫+生态环保双管齐下

199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曾提出,贫困的真正含义是贫困人口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的贫困,是贫困人口缺少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从长远发展角度看,脱贫工作不仅需关注贫困区生活物质资料的提升,还要关注当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

这番见解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尼勒克县有着真实的写照,由于看不到发展前景,当地面临着蜂农老龄化和养蜂产业后继无人的问题。

所幸的是,随着“大国小镇”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新疆伊犁尼勒克养蜂联合社理事长贾磊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留下来成为蜂农,不再将外出打工当做第一选择。

30岁的马继忠就是返乡创业青年的代表之一。作为伊犁地区尼勒克乌拉斯台村为数不多读过大学的年轻人,在省会乌鲁木齐打拼几年后,他最终选择回到家乡,做起养蜂产业。

尝到蜂蜜产业甜头的他,如今在继承祖辈养蜂手艺之外,还将电商直播等时尚营销手法带回村里。

他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尼勒克黑蜂品牌走向世界,希望自己的女儿也能从事养蜂行业,将更多的高科技带回家乡,促进家乡蜂蜜产业的发展。

中扶贫产业扶贫项目处处长罗元佳表示,在平武、德钦、习水等地区,像马继忠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但如何留住年轻人,让他们对养蜂产业保持热情尤为重要。

因此,扶贫组除了定期组织养蜂专家对社员们进行培训,还组织社员外出交流学习,并发起“保护蜂源地”计划。如今,当地多个村落都建立了完整的护林员、护水员制度,村民们在专家的宣导下,从观念上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中扶贫副秘书长丁亚东指出,小蜜蜂是大自然的授粉媒介,保护小蜜蜂,对保护大自然的生物多样性有重要意义。当蜜蜂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变好了,将对养蜂和当地的蜂蜜产业带来积极推动作用,对当地蜂农而言,绿水青山就是真正的金山银山。

上述陆金所人士坦言,产业扶贫与生态扶贫双管齐下,正是大国小镇特色公益扶贫计划的重要一环,也是赋予当地蜂产业造血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钥匙”,当养蜂产业和自然环境产生良性循环,生态优质的蜂源地未来发展将充满无限可能。

(编辑:马春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