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盘潮”遭遇“爆款烦恼”:渠道诱导饥饿营销? 基金销售冰火两重天

21世纪经济报道 姜诗蔷 北京报道
2019-10-18 07:00

一位兴全合泰投资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客户经理在推荐时也会有一定的引导,比如告诉投资者,这个产品会发很大的规模,所以想要配到多少份额就必须加倍的购买等等。”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成立的新基金合计募集规模已经超过了8000亿元。

但盛宴之下,“失意者”犹在。

几天前兴全合泰一天销售500亿的盛况还在眼前,同期安信基金旗下沪深300增强指数基金的清盘,则让市场在火热之中感到一丝凉意。

10月14日,安信基金公告称,安信沪深300指数增强型基金出现基金合同终止事由,该基金于10月13日起进入清算程序。

相比今年各家公司指数产品大发展的状态,安信基金的遭遇则显得有些特别。

“今年以来,基金发行情况较好的多数是中型或者大型基金公司,整体来看,目前行业竞争格局呈现强者恒强的局面,这种局面也是正常的。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大型的基金公司必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壁垒。”10月17日,北京某大型公募基金公司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冷热差异明显

根据本报记者统计,今年以来共有8只基金首募规模超过100亿。

其中首募规模最大的是民生加银中债1-3年农发债,发行规模为224亿份;其次则是博时央企创新驱动ETF和嘉实中证央企创新驱动ETF,两只ETF基金的首募规模分别为167.35亿份、132.50亿份。

“今年以来权益市场表现较好,多数A股指数收益都超过20%甚至30%,投资者在赚钱效应的刺激下加速入场。”前述公募基金人士表示。

就如本周兴全合泰发行之时,一天涌入500亿资金申购的情况就让市场再度惊叹。

由于限制了60亿的规模,最终该只基金的配售比例低至12.12%。

“当前很多业绩优异的基金经理都受到市场广泛关注。像兴全合泰以及之前火爆的睿远成长价值都是新发基金,但其基金经理之前管理的基金均是长期业绩优异且稳定性较高的,而在公募权益市场,优秀的基金经理特别受到市场追捧。”一位行业研究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事实上,兴全基金叠加明星基金经理带来的品牌效应在早前兴全合宜的募集中已经有所显现。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这堪称是公募基金品牌效应的“高光时刻”。

“火爆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点是基金经理足够优秀,历史业绩足够亮眼以及稳健,得到市场认可;第二点是基金进行限额,投资者会多倍认购,以多拿到份额;第三则是今年以来权益市场表现较好,投资者热情有所提升。”上述人士指出。

但亦有业内人士不以为意。

华南某公募基金渠道人士亦指出,“除了基金公司业绩好有品牌效应之外,另一方面还有招行作为主要渠道在背后也提供了强大助力。”

不过虽然市场整体热度已经升温回暖,且爆款频出,但从当前情况来看,对比差别依然明显。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10月16日共有99只公募基金清盘,其中清算类型为触发基金合同终止条款的有57只,占比超过一半。

近期公告清算的安信沪深300指数增强型基金,即是因为触发基金合同终止条款:基金合同生效满3年后的对应日,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2亿元的,基金合同自动终止,同时不得通过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延续基金合同期限。

“导致清盘的原因可能是基金业绩表现较弱,持续跑输沪深300指数,没有相对沪深300获得增强收益,被投资者赎回。而且今年以来沪深300指数表现优异,尤其是龙头个股,通过基本面量化选出的个股,很难取得超越沪深300指数的收益。”张婷认为。

该基金半年报数据显示,报告期内该基金基金份额净值增长率为22.68%,但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26.58%,显然并没有跑赢业绩基准。

“指数型基金呈现出头部集中的现象,强者恒强,头部基金占据大部分的基金规模,多数基金规模较小。因此一旦基金业绩表现不佳,很容易触发清盘。”北京某大型公募基金指数投资总监指出。

爆款背后也有隐忧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兴全合泰引爆了投资者的申购热情,但这500亿背后的助推力量,以及类似饥饿营销的销售模式,已引起了部分业内人士的关注。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正如前述业内人士提及的造成兴全合泰募集火爆的原因之一 ,其限额配售的方式导致的人为推高投资者预期,也是被部分机构人士担忧的一点。

“渠道遴选优秀公司和优秀基金经理并借助过往业绩大力宣传无可厚非,但对于兴全合泰来说,产品是限制总额的,就会导致投资者为了多拿到份额,进行更大规模的申购,使得申购规模越滚越大。”天相投顾研究中心负责人贾志受访时指出。

一位兴全合泰投资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客户经理在推荐时也会有一定的引导,比如告诉投资者,这个产品会发很大的规模,所以想要配到多少份额就必须加倍地购买等等。”

不过在这位投资者看来,出于对基金公司品牌的认可,类似的推荐方式也可以接受。

“渠道这样做的意图也能理解,就是要把投资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突出产品的稀缺性。但对于金融行业来说,制造稀缺性、搞饥饿营销是不值得提倡的。”贾志表示。

在其看来,“尤其是权益类产品,我们推荐的时候都要立足长期投资,不能让大家觉得这是一个爆款,买到了就可以赚钱。类似这种做法是将基金变成稀缺性的产品,人为地推高了持有人的预期,也不会利于市场发展。”

“这类产品未来开放申购的时候市场到底是什么情况不好判断,但一定会有波动,类似之前的兴全合宜也有波动。”贾志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而对于投资者来说,未来是否还有合理价格可以买入还是确实是错过了机会,都不是固定的。这只基金到底要不要去抢,持有人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和预期去抢,同样值得市场关注和思考。”

“需要提醒渠道的是,这样的做法虽然会阶段性地产生很好效果,制造很多行业现象,但是不利于中长期发展。因为这不是真正基于客户具体需求,没有客观衡量客户预期,只是人为地调高了预期。代销渠道应该从长期来看,应该平稳地引导投资者预期。”贾志表示。

(编辑:李新江)